楠木軒

洣水河畔與縣城僅一水之隔的古鎮,那景象我完全想象不到

由 泉亮霞 發佈於 休閒

在湖南衡東縣的洣水河畔,有一個叫“吳集”的古鎮,從清康熙年間建立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

吳集古鎮與衡東縣城僅一洣水河之隔,從縣城衡嶽南路穿過橫跨洣水的衡東大橋左轉約百米就來到古鎮老街了。

吳集古鎮古街區

來吳集古鎮的前幾天,我也去遊覽了衡東的另一古鎮——楊林古鎮。楊林古鎮距吳集古鎮約有二十公里路程,也是座落在洣水河畔,也有200多年曆史了。楊林古鎮的古街整體保存完好,但古街上已沒人居住,居民都在周邊和不遠處新建的圩鎮上建了新房,古街就靜靜的座落在洣水岸邊,屋舍周圍雜草叢生,顯得悽然。

楊林古鎮古街已沒人煙

楊林古鎮古街

楊林古鎮古街

走進吳集古鎮前,我猜想其古街區與楊林古鎮的古街一樣,已沒人煙,孤寂、悽然、雜草叢生。可是走進去後,令我很詫異,呈現出與楊林古街完全不同的景象。

吳集古街上老舊的房子裏,大都仍有人居住,有的舊房子已被其主人改造成小洋樓,古老的磚木結構房屋與嶄新的瓷磚貼面房子相互輝映,構成獨特的風景。原來,吳集古街區還是今吳集鎮的一個社區,叫楊峯社區。

三兩幢洋樓鍇落於舊樓中,新舊輝映

古街上居住的多是中、老年人,我向一個大叔瞭解,他微笑的告訴我説,年輕人都外出工作或做生意了,留守在家裏的,都是些上了年紀的人以及一些孩童。

我走在古街那條狹長的、數百年來已被步履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上,兩旁老舊的磚木房子一間連一間,偶見留守在這裏的人們有的在休閒的散步,有的坐在石板條上在聊天,有的在屋內聚一起打牌娛樂,小孩子三兩知己在古街上天真的遊樂……

古街外,就是熱鬧的街區和繁忙的馬路,而這裏,顯得那樣的寧靜、祥和,似乎獨立於外,自成天地。

看得出,生活在這裏的居民並不富足,相對清貧,可他們卻生活得十分安逸,一種與世無爭的安逸。

這讓我更加明白,快樂和安逸其實就是一種心態,要生活得快樂、安逸,其實很簡單,知足就好,不管自己處於何種生活境況,如果有滿足的心態,不攀比,不強求,那即使清貧也會活得快樂。而如果心不知足,事事攀比,對那些比自己過得好的身邊人總懷有不甘和嫉妒的心態,那即使擁有再多財富也會活得很累。當然,也不是要消極的不求上進,只是不管處在何種生活境況,都保持知足的心態,做事量力而為,努力了,得可喜,不得也無所謂。所謂“知足常樂”,道理就在於此。

不知不覺中,我的思緒也被融入了這種安逸、祥和的場景和氛圍中,心境也變得輕鬆起來,沒有了紛煩。這實實在在的古樸生活場景讓我真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好像回到了童年時代。

一間大門上方嵌有“秦氏宗祠”牌匾的古宅把我的思緒拉了回來。看到大門左前側立的一塊碑,才知原來這是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秦孝儀故居。秦孝儀是國民黨官員,長期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工作,1945年24歲時出任國民黨中央黨部議事秘書;1949年1949年隨蔣介石赴台,先後任蔣介石侍從秘書、國民黨中央副秘書長,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等職,2007年86歲病逝於台灣。

秦氏宗祠大門緊鎖,門前兩根陳舊、斑駁的木檐柱,顯示出它已經歷不少年頭,但檐柱上頂着的那根橫樑卻完好無損,上面精美的雕花仍十分清晰。據一居民説,秦氏宗祠已有一百多年曆史。

據傳,吳集古鎮還是當年炎帝藎臣楊山治理洣水的地方,他在治理洣水期間積勞成疾而亡,葬於吳集的楊山腳下(楊山之名即源於此)。後人把他尊為太古靈侯,明嘉靖年間在古街的北端建楊山廟以紀念和拜祭他。每年在楊山誕辰的日子,當地居民都會舉辦祭祀活動和集市,成為當地的風俗。今存的楊山廟是清道光年間修復的。

古街還有座紀念“天符大帝”的天符廟,居民説“天符大帝”是驅瘟神保平安的神醫。農曆五月十七日為其生辰日,所以,當地居民每年都會在天符大帝誕辰日前一天開始,舉行一連四天的盛大祈福祭祀活動。

走出古街,仍沉浸在古街那寧靜、安逸氛圍中的我被古街外車水馬龍的熱鬧喚醒,強烈的反差讓我一時回不過神來。

古街南端出口便是熱鬧的商業新街區

我走上衡東大橋,看着隱掩在綠林裏、歷經300多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完整保存下來的古街,我感嘆,儘管受到現代都市文明的重重包圍和衝擊,也儘管生活在這裏的人們生活方式經歷世世代代的演變,可古街仍保持着其原有的風韻和風貌,從容的延續着它的歷史。它雖與縣城僅一水之隔,卻與都市生活近乎絕緣,如此獨特,我完全想象不到。

我寫的還不盡意,朋友們有空可親身去遊覽體驗一下,感受會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