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特色小鎮“特”起來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從2016年開始,我國的一些地方以特色小鎮為載體,通過“一鎮一特”的方式帶動地域的轉型和發展。今天我們就去湖南看兩個特色小鎮。這一片古色古香的老房子是明清時期的古建築,位於湖南嶽陽的張谷英村。這是個有着600年曆史的古村落,村裏像這樣的老建築有1700多座。別看現在張谷英村成了出名的歷史文化景點,十幾年前,村裏的情景卻是這樣的:因為多年風吹日曬,又缺乏修繕維護,老房子越來越破敗,再加上很多人選擇出門打工,人去屋空,村裏更是沒了人氣。這變化又是怎麼發生的呢?

焦點訪談:特色小鎮“特”起來

張谷英村始建於明朝,現在擁有1700多座明清古建築,和普通村落不同,張谷英村的建築採用“豐”字形乾枝式結構,各屋之間由檐廊、巷道相互連接,卻又以屏風、天井等分隔,在村裏行走可以“晴不曝日,雨不濕鞋”,眾多張氏家族後裔世代居住在這裏,遊客來到這裏彷彿走進了一段歷史中。

2001年,張谷英村建築羣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谷英村開始被外界熟悉起來,但是,當時許多經歷了幾百年風雨的老屋已經變得老舊不堪。

當時,不少年輕人出去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許多房屋也大門緊閉。2002年,當地政府開始對張谷英村進行統一規劃、統一修繕。當時,全國各地有不少傳統民居都在進行旅遊開發,很多都選擇把老住户遷出去,只保留古建築,以供遊客參觀。張谷英村要發展旅遊,是不是也要走這條路呢?

焦點訪談:特色小鎮“特”起來

張谷英村家學深厚,幾百年來走出了不少名士,好學勤奮的家風一直傳承至今,如果只留下空屋子卻沒有人,它的價值會大打折扣。

人屋要共生,既要保護文物,也要留住這裏的村民,必須要改善居住環境。除了對房屋主體進行改造,當地相繼投入一億多元,集中收集和處理餐餘垃圾、生活污水,將曾經漫天拉設的電路管線全部入地。居住條件變好了,許多原本出去打工的人也回來了。

今天,到張谷英村遊覽的遊客,一定會到這個家風傳承館,聽一聽張家人流傳幾百年的家訓。有人、有屋、有文化,更多遊客慕名而來。許多來自美術院校的師生們,會先花上一兩天深度體驗這裏的生活,然後開始自己的創作。

2017年,張谷英村的遊客量已經達到了110萬人,來自各類院校研學的人數大約為兩萬人,比例雖然不高,但是一般停留時間久,能帶來持續的旅遊收入,這給當地打開了新的思路。

2017年,岳陽縣開始打造張谷英明清民居文旅小鎮,以張谷英村的文化旅遊為中心,輻射至整個張谷英鎮,打造休閒、住宿、康養等其他旅遊服務功能區,讓更多居民從旅遊業中獲益。

今年四月,在距離張谷英村一公里的地方,33棟民宿已經裝修完畢。這個全新的民宿區是當地為了提升旅遊接待能力,為遊客提供差異化住宿全新規劃的。每棟民宿由經營者投資47萬,政府補貼12萬,統一風格修建。政府規劃出台後,張國義和周邊十幾户村民馬上就決定參與其中。

焦點訪談:特色小鎮“特”起來

除了豐富旅遊功能,張谷英鎮還不斷延伸旅遊的線路,當地將周邊十公里範圍內的相關景點,全部納入整體規劃。

依託人屋共生的文化傳承,張谷英鎮打造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文旅綜合體。2019年,張谷英明清民居文旅小鎮獲評湖南省文旅特色小鎮。目前,張谷英鎮旅遊總收入已突破2.2億元,今年的遊客量已經突破了60萬人次。

在我國各地,有很多類似張谷英村這樣的古鎮古村,這些村落之所以有吸引力,不只是因為建築古樸、拍照好看,更因為它有獨特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內涵。發展旅遊小鎮就要做好文化的文章,留住它本來的煙火氣和人情味才能夠更有吸引力。那麼,其他小鎮又怎麼來打造自己的特色呢?

焦點訪談:特色小鎮“特”起來

四月的常德,連綿的雨時斷時續已經下了半個多月,在常德市西湖管理區的西洲牧業小鎮裏,春雨滋潤下,廖新西家的這片牧草長勢喜人。這片區域原本是一個國營農場,因地處洞庭湖西,得名西湖。1999年,西湖農場改製為西湖管理區。

如今,這裏的西洲鄉有近一萬畝土地都種上了各類牧草,2020年和牧草相關的產值已經達到了4個億,被評為西洲牧業特色小鎮。一個沒有優勢產業的南方湖區是怎麼成為牧業特色小鎮的呢?事情要從8年前説起。2013年,西湖管理區通過招商引資迎來一家牧業公司落户,幾年下來,企業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餵養奶牛的進口草料成本制約了公司的發展。

焦點訪談:特色小鎮“特”起來

在我國,牧草基本都生長在長江以北,企業花了兩年時間反覆育種希望培養出適合在南方種植的牧草,西湖管理區專門為它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政策落地後馬上就有了效果,人才吸引來了,院士專家工作站也落了户,大大加快了牧草育種的速度,很快,一種紫花苜蓿通過培育得到了能夠適應湖南高温高濕環境的新品種。

看到優質苜蓿在畜牧養殖業中的重要性,西湖管理區決定利用自身地勢平整、土地肥沃的優勢在全區推廣苜蓿種植,提供每畝200元的補貼鼓勵農户。經過近四年的產業扶持,2020年,當地3100多户農户與企業簽訂了訂購合同,種植包括紫花苜蓿、苧麻在內的各類牧草近5000畝,參與種植的農户每户每年增收超過了一萬元。

焦點訪談:特色小鎮“特”起來

可是,農户的苜蓿種得越來越多,企業還能不斷收購嗎?其實,早在2017年,當地種植牧草的總量已經超過了奶牛餵養所需的飼草總量,但是,專家團隊在對種植的苜蓿跟蹤研究後發現,這種苜蓿除了可以用來餵奶牛,還可以開發其他產品。

當年,在政府對企業持續扶持的背景下,德人牧業又增加了以苜蓿、水稻秸稈、油菜秸稈等為主要原料的畜牧養殖飼料生產車間;還利用奶牛養殖產生的牛糞和在當地回收的秸稈建成了有機肥料的生產線,既實現了牧草利用的多樣化,還為當地破解秸稈焚燒這個老大難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辦法。沒過多久,幾家蘆筍種植企業就找到當地政府,希望能在這裏落户。蘆筍種植會產生大量的秸稈,以往種植户自己處理非常困難。

焦點訪談:特色小鎮“特”起來

從企業奶牛養殖對牧草的需求開始,西洲牧業小鎮將自己的生態優勢轉變為生態產業優勢。如今,這裏除了奶牛養殖、牧草種植外,也吸引了蘆筍、辣椒、柚子等特色農產品的集聚,生態農業開發的鄉村遊更是成了熱門景點,2019年獲批國家3A級旅遊景區。

湖南的這兩個特色小鎮各有各的特點。一個是立足舊,充分利用古村舊已有之的特色,在保護傳承裏打造鮮明的個性。一個是立足新,無中生有,抓住一根牧草,成就一方新產業新特色。雖然説兩個地方着眼的產業不同,氣質迥異,但是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對小鎮來説,好好挖掘自己的特色,做足文章,機會就藏在與眾不同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78 字。

轉載請註明: 焦點訪談:特色小鎮“特”起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