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蛋,我是你表舅啊!”“你的病就是我的病,我的卡就是你的卡。”“我這病吃老家的蒲公英就能好。”——今年十一黃金週最有國民度的一部電影莫過於《我和我的家鄉》了,影片中,各個地區的方言讓《我和我的家鄉》的五大單元在視聽呈現中各具特色。
在影視劇中為何偏愛使用方言,衡水方言有哪些特點,保護方言對中國語言文化又有怎樣的影響?本報記者特邀河北師範大學文學學院教授桑宇紅一一為讀者解答。
▲《江湖兒女》·山西方言
《我和我的家鄉》中的“衡水味兒”
在《我和我的家鄉》之《北京好人》中,除了葛優飾演的張北京深受觀眾喜愛外,劇中張佔義飾演的表舅特有的衡水方言也打動了不少觀眾。“七八(bo)萬”“七槓八(bo)”他的方言台詞真實展現出一個農民的生存狀態以及小人物性格。
將“人家”説成“ying ge”,“就”説成“zhou”,“覺着”讀“jiao zhou”,“怎麼”説成“zou mo”,這是深州市深州鎮大榆林村的方言,張佔義就生長在那片土地上。在鄉村,方言佔據日常會話的主流,衡水與滄州不一樣,邢台人聽不懂邯鄲話,甚至於一個縣一種方言,一個鎮一種説話方式,一個村一種表達聲調。
▲《天上掉下個UFO》·貴州方言
河北師範大學文學學院教授桑宇紅向記者介紹,衡水話是很有特色的,而且衡水地區的方言也不盡相同。“衡水方言大體可分為三大塊:深州、武強縣、饒陽縣、安平縣是一個‘味兒’;棗強縣、故城縣、阜城縣、景縣一帶的方言差不多;桃城區、冀州方言屬於一類,聲母方面‘zh ch sh’變‘ji qi xi’,比如‘豬肉’讀ju rou,‘出鍋’讀qu guo,‘熱乎’讀ye hu。”
桑宇紅稱,“方言是不同時代的語音在不同地點的投影,衡水話是相對近代的方言,衡水話跟普通話聲韻上差別不大,主要在音調上還是有一定差別的。”她提到,在研究方言的時候都有對應的規律,如果一個不是本地人的演員想要把當地方言説好,就得遵循當地方言的聲母、詞彙、語法,需要去跟當地人學習方言的發音、聲調。影視創作者在選擇方言的時候,既要敢於使用,同時又要嚴謹一些。
▲《秋菊打官司》·陝西方言
影視作品出現方言創作熱
近幾年方言在影視作品中出現的頻率很高。2006年上映的電影《瘋狂的石頭》中,由各種方言匯聚的台詞,給影片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藝術表達效果,幽默搞笑且韻味十足;賈樟柯的電影,如《小武》《站台》《世界》《任逍遙》《三峽好人》《天註定》《江湖兒女》全部都有山西方言;還有《1942》中的河南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四川話,《老炮兒》的北京話,無一例外地出彩,讓人物鮮活起來,也讓劇情更加貼切。
方言電影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特定環境中塑造人物形象時,用普通話還是方言,成為至關重要的環節。而方言最本質的作用就是塑造豐富的個性化的人物。“《秋菊打官司》中,鞏俐的陝西方言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白鹿原》裏面也有陝西話,這些方言能讓作品的地域性更加明顯。”桑宇紅指出,“方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人物生活狀態等等,它在電影裏的合理運用不但能表現人們真實的生存狀態以達到影片真實化的效果,還能讓演員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動立體。此外,方言具有感染力和親和力,喜劇效果更顯著,容易引起觀眾共鳴。”在桑宇紅看來,方言在影視劇中的應用確實能夠使影視作品更有特色,還推動了方言的傳播。
▲《老炮兒》·北京方言
保護方言就是保護傳統文化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語言,方言的語音、聲調、韻律更能體現地方的特色,詞彙、用法更能體現地方的文化與習俗,但兼具優美動聽與文化內涵的方言未必能在當代交際社會中發揮出最大功效。據《中國青年報》發起的一項關於方言使用情況的調查顯示,95.9%的受訪者認為身邊的年輕人普遍有主動或被動放棄説方言的現象,37.1%的受訪者認為身邊能説地道方言的人數呈遞減趨勢。不可否認的是,能夠説一口流利地道方言的人數正在下降,部分方言正在面臨瀕危的命運。
“總體看來,方言還是在不斷消失的,比如從現在的年輕人這一輩再往下,家族裏就很難有地方口音了,而他們的父母還都是有一些口音的。”桑宇紅強調,“方言,作為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承載着地方的歷史印記與風物特色,也是很多地方文化的唯一表達,有很多獨特的詞彙只屬於某一種方言。而保護方言就是保護地方文化,也是保護我們的家鄉,一旦一種方言不見了,這個方言背後的文化自然也就消失了。”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保定方言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和保護方言有其積極意義。桑宇紅介紹,國家十分重視對語言文化資源的保護與研究,採取了一系列針對性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果。“像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於2015年啓動,目前已經基本完成。在河北,國家語委選取了33個縣,每縣一個調查點,衡水設在了桃城區。他們要找到代表每個縣城城區方言的發音人,進行詳盡地方言調查。”
作為河北師範大學文學學院教授,桑宇紅常常利用假期帶着學生深入河北各地,以專業方式記錄方言文化。“我們去當地找一些60多歲‘管事兒的’的老人,因為‘管事兒的’一般都有一定文化、熟悉當地風土人情、語言表達能力強,對他們的話語詞彙進行整理,包括聲像資料、文字記寫資料、圖片資料等。”
桑宇紅強調,方言是祖先語言的“活化石”,語言保護工程十分必要。“方言不同於其他非遺,它是看不見、摸不着的,只能通過人們説話傳播保存。如果不保存下來,就會消失。”
(燕都融媒體記者 張思思)
【來源:燕趙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