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場讓日子更“暖”,冰雪運動成神農架的新標籤
雪場温暖 日子更暖——“全民健身媒體行——冰雪運動巡禮”系列報道之二
對於神農架,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神秘。近些年,隨着“南展西擴東進”戰略深入實施,冰雪運動已成為這裏的新標籤。
2004年,神農架建成當地第一座滑雪場——神農架國際滑雪場。從第一個雪季僅有3000名遊客到2020年平均年接待遊客15萬人次,年收入2300餘萬元,該滑雪場近20年的創業史,也是神農架冰雪運動從無到有的縮影。
如今,國際、天燕、中和、龍降坪4座各具特色的滑雪場構成了神農架冰雪運動發展的四梁八柱,結合巴桃園、神農頂兩個冰雪樂園,一個大九湖雪鄉,“冰雪+”已成為當地重要的經濟增長極。神農架的綠水青山、冰天雪地成了金山銀山。
自然資源得天獨厚
無風、少霧、濕潤、温暖,是神農架地區開展冰雪運動的優勢。
神農架地處秦巴山脈東端,平均海拔1700米,區內雪場冬季晴天氣温5攝氏度左右,獨有的地理優勢和冰雪資源優勢,緯度、温度、濕度、高度特殊,讓神農架的天然雪場雪質蓬鬆度、體驗性可與阿爾卑斯山媲美,被稱為“最適宜的南國滑雪勝地”。不少遠道而來的遊客談到選擇來神農架滑雪的原因,反覆提到了暖和。
温暖的天氣不但利於雪場“高階”的滑雪愛好者,在天燕這樣面向親子戲雪的雪場更加可貴。該雪場依山勢而建,由渣土場改建而成,在羣山環繞中同樣無風、温暖。雪場除鋪設兩條雪道外,還開展雪地摩托車、馴鹿雪橇、兒童雪橇車等親子雪上互動遊樂項目。專程從武漢帶孩子來此遊玩的尹曉丹表示,雪場項目多,孩子很喜歡,關鍵是不冷,不用擔心孩子感冒。
中和滑雪場則充分利用旅遊集散地的優勢,推出長江三峽和神農架滑雪相結合的全新旅遊項目,遊客乘坐豪華遊輪暢遊三峽後還能到神農架滑雪,目前門票預售火爆。
憑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神農架已連續舉辦15屆冰雪節活動,大力弘揚冰雪文化、普及冰雪運動。日前,神農架林區政府辦公室下發了《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冰雪運動發展的實施意見》,推動“冰雪+教育”融合發展,把冰雪運動納入學校體育課教學內容,組織青少年冰雪研學活動。
雪場讓日子更“暖”了
神農架雪場的“暖”體現在氣候上,同時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
張爾奎在紅坪鎮經營着一家名為“畫廊閣”的農家樂,1999年開業後,以往每到冬天幾乎沒有遊客,當地人從10月開始“貓冬”。隨着周邊滑雪場的興起,他明顯感到冬季來神農架滑雪、旅遊的遊客多了,現在冬季的收入有4至5萬元,全年可達20萬元。
在“滑雪經濟”的帶動下,目前僅紅坪鎮就開設農家樂153家,加快推廣普及冰雪運動,積極開發運動產品,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冬季不冷,淡季不淡。2020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8681萬元,較2019年增長5.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86元,比2019年增長8.3%。張爾奎説:“紅坪鎮就是因雪場而興的典型。”
該鎮還有一家遠近聞名的“神農架手磨豆花店”,店主王興菊和愛人經營近20年,過硬的手藝、美妙的味道讓其成為神農架林區的知名小吃。
王興菊表示,過去售賣豆花主要在春夏秋旅遊旺季,滑雪場開業後,不但冬天有了生意,每到滑雪場舉行大型文體活動,還會邀請她現場售賣。剛結束的第八屆全國大眾冰雪季神農架會場相關活動,王興菊每天能在雪場售賣幾百碗豆花,她説:“雪場讓日子更暖了!”
雪場還為當地人提供了就業崗位。據介紹,每到雪季,雪場會僱傭大量臨時工作人員從事服務保障等工作,他們中絕大多數來自神農架周邊鄉鎮,每月有5000元以上的收入。
三峽大學學生關君華是土生土長的神農架人,隨着近年神農架各大滑雪場的運營,他通過資格考試後,利用假期到雪場擔任教練。他説:“雪來了,路通了,特色產業搞起來了,各地的滑雪愛好者不僅為雪場帶來可觀的收入,還為家鄉的酒店、住宿、飲食等產業帶來經濟效益。”他表示,畢業後會回家鄉發展,為家鄉的經濟建設作出貢獻。
2018年,神農架林區退出國家級貧困縣序列,摘掉戴了幾十年的窮帽子,在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的新發展階段,“冰雪+”大有可為。(轉自12月24日《中國體育報》01版 作者:林劍 軋學超 鄒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