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塞罕壩到碳中和:數看美麗中國的綠色底色

  在河北省的最北端鑲嵌着一彎深深的綠色,這裏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海——塞罕壩。60年前的塞罕壩“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如今,這裏成了蒼翠連綿的林海。塞罕壩一代代的務林人用實際行動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他們所種下的每一棵樹木,每一片森林都在勾勒着我國綠色發展的美麗畫卷……

  【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

  因過度採伐,20世紀50年代塞罕壩土地貧瘠、植被破壞嚴重,曾經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的塞罕壩退化為一片荒丘。從1962年起,一代又一代塞罕壩務林人在自然條件極端惡劣的高寒荒漠中堅持植樹造林,用汗水澆灌出綠波湧動的百萬畝人工林海。

從塞罕壩到碳中和:數看美麗中國的綠色底色

  如今,塞罕壩林地面積由24萬畝增加到115.1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1.4%提高到82%,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每年淨化水質和涵養水源達到2.74億立方米,固碳81.4萬噸,釋放氧氣57.06萬噸。林場積極發展綠色生態產業,職工年均收入10萬元,成為羣眾致富的“綠色銀行”。

  塞罕壩的滄桑鉅變創造了“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綠色奇蹟,也充分説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藴含着無窮的價值。

  【山水見初心,聚木可成林】

  塞罕壩不僅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景象,也是我國大力植樹造林、推動綠色產業發展最生動的註解。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第三期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研究成果顯示,近年來,我國林地林木資源持續增長,森林財富持續增加,為綠色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森林覆蓋率僅有8.6%,森林面積僅有8000多萬公頃。經過多年堅持不懈植樹造林,我國森林面積2018年已達到2162190平方公里。

從塞罕壩到碳中和:數看美麗中國的綠色底色

  截至2020年底,我國的森林覆蓋率達23.04%,森林面積達到2.2億公頃,森林蓄積量提高到175.6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穩居全球第一。全球從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綠化面積中,約四分之一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

  國家林草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聯合印發《“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髮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25年我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4.1%,森林蓄積量達到190億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7%等一系列保護髮展目標。

  【綠色映底藴,助力碳中和】

  隨着城市化進程加快等因素,二氧化碳排放量超標已成為全球面臨的問題。“碳中和”的概念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C位出道”,成為全球性的環保共識。我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峯,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根據中國碳核算數據庫(CEADs)的統計,我國二氧化碳年排放總量從2000年的3214.1億噸增加到2017年的9729.1億噸,生態環境面臨着較大挑戰。

從塞罕壩到碳中和:數看美麗中國的綠色底色

  一棵樹1天可以蒸發400公斤水,1年可儲存一輛車行駛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一畝樹林1天可吸收二氧化碳67千克並釋放氧氣49千克,1年放出的氧氣可供65人呼吸1年,1年可吸收各類粉塵20-60噸。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森林固碳也是落實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路徑。美國《科學》雜誌刊登的一項新研究説,全球植樹造林的潛力巨大,如果將可綠化面積全部用上,這些樹木有望儲存自工業革命以來約三分之二由人類活動導致的碳排放,有效幫助應對全球變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數量質量並重,深入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每年造林面積都在1億畝以上,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2020年,我國人工造林面積達289萬公頃,造林總面積達677萬公頃。

從塞罕壩到碳中和:數看美麗中國的綠色底色

  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顯示,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91.86億噸,年涵養水源量6289.50億立方米,年固土量87.48億噸,年滯塵量61.58億噸,年保肥量4.62億噸,年吸收大氣污染物量0.40億噸。根據生態環境部的消息,中國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了18.8%,超額完成了“十三五”約束性目標。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綠色發展的真諦,也昭示着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好前景。每一顆樹、每一片林都訴説着中國的綠色發展,描繪着美麗中國的綠色底色,也成為中國對全球的綠色貢獻。

  資料來源:新華社、新華網、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碳核算數據庫、世界銀行

  編輯:馬璐璐、陳伸、陳彥宇(實習)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69 字。

轉載請註明: 從塞罕壩到碳中和:數看美麗中國的綠色底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