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溝三年重建為這項國際研究提供中國方案

世界自然遺產地韌性能力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9月26日在阿壩州九寨溝縣拉開帷幕。研討會上,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聯盟三大國際組織,以及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俄羅斯自然科學院等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就以九寨溝為代表的世界自然遺產地如何應對各類自然災害與恢復重建、如何提升遺產地的韌性能力等進行了交流討論。

九寨溝三年重建為這項國際研究提供中國方案

“根據我二十多年的經驗來説,九寨溝是一個對科研來説非常有趣的地方,但同時它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也是跨學科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助理總幹事 Gretchen Kalonji表示,需要高校、科研機構與當地政府部門共同合作,把九寨溝作為一個基地,在這裏開展國際性的科研教學活動,來釋放九寨溝的魅力。

九寨溝三年重建為這項國際研究提供中國方案

自2017年8月8日九寨溝地震以來,阿壩州政府以生態為本底,以科技為支撐,通過三年時間讓九寨溝實現了脱胎換骨、鳳凰涅槃的重生,這也為推動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可持續發展,探索了中國模式、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旅遊可持續發展管理與監測中心主任保繼剛認為,九寨溝在恢復重建過程中的理念值得全世界學習,“九寨溝對容易滑坡的地帶做了護坡,也對火花海、諾日朗瀑布等景點進行了人工修復,甚至它的污水處理管網都已經全部和市政管網連接了起來,還有智慧化的景區管理系統,這些都是做得非常好的。下一步如果能把旅遊醫療急救這個板塊放進去的話,對我們遊客還能提供更多的保障。”

九寨溝三年重建為這項國際研究提供中國方案

會議期間,九寨溝世界管理局、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克羅地亞薩格勒布大學、克羅地亞普利特維採湖國家公園代表還共同簽署了《生態保護與旅遊發展合作諒解備忘錄》,同時舉行了“中國-克羅地亞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籌)九寨溝科研基地”揭牌儀式。大會最終還形成了《世界自然遺產地韌性能力建設與可持續發展九寨溝共識》,呼籲世界自然遺產地強化韌性能力建設,促進世界自然遺產地可持續發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15 字。

轉載請註明: 九寨溝三年重建為這項國際研究提供中國方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