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回望高城:感悟黃泛區考古工作

由 度方針 發佈於 休閒

- Vol. 004 -

編者按:考古隊長田野考古工作體會始於2016年,最初是想對參加考古發掘實習的同學有所啓發,後來因為種種原因這個系列沒能繼續下去。現在重啓,希望可以繼承這個傳統。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曾參觀濮陽高城工地,第一次對黃泛區的發掘現場有了切身體會。站在深坑之中遙望地面的人感覺像是另一個世界,也愈加敬佩堅守在那裏的考古人。

回望高城:感悟黃泛區考古工作

文/李一丕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

歷時兩年的豫北黃泛區主動性考古發掘第一大探溝——濮陽高城城牆解剖考古發掘工地終於拔寨撤點了。

看着早已被填平的探溝,回想兩年的發掘歷程,黃泛區考古的一次大規模嘗試充斥着太多的艱辛和不易,感慨系之近乎悲壯,經驗經歷大於收穫,教訓大於成績,真真切切體味了黃泛區考古“投入大,週期長,見效慢”的學界共識。

圖丨高城城牆解剖發掘現場航拍照

面對挖在極易塌方的淤沙層上的13米深的大探溝和每天多則有百十號民工參加發掘的考古工地,在發掘的每個日子裏,安全壓力時時刻刻緊緊地揪着神經;面對在長86米、寬17米的大探溝周邊,24眼水井日夜不停降水,考古發掘費用以天,甚至以小時計費,在炙烤的酷暑和陰雨連綿的秋雨裏,實在令人倍感煎熬,如坐針氈,頗有度日如年之感;面對經費已花光,探溝卻遲遲未到底,面臨是半途而廢,折旗而返,前功盡棄,還是對工作和學術研究負責,堅持清理至底一探究竟而需要決斷和選擇的日夜裏,猶豫,彷徨,失眠……

此次發掘歷時兩年橫跨三個年頭,幾經風霜雨雪,花開花落。各方的期許、考古發掘本身預期的不確定性、考古發掘工序科學性的規制要求,與黃泛區遺蹟淤埋深、水位淺的特殊環境條件交織在一起,隨着日出日落發掘日期一天天地延長,猶如一台滴滴答答的鐘表一樣,有條不紊地一點點擠壓着內心深處的耐力、承受力,蠶食着骨子裏的毅力。在大規模、高投入進行考古發掘的背景下,伴隨着濮陽高城考古發掘過程的心路歷程始終瀰漫着壓力與責任的碰撞,重擔與擔當的取捨,堅持下去與半途而廢的抉擇,對理想結果的期望與失望的糾結,是極其折磨和痛苦的!

圖丨高城城牆解剖發掘現場(西—東方向)

當然也有收穫。此次發掘是歷史上首次將高城城牆完全解剖到底,科學、準確瞭解瞭解剖地點高城城牆的時代、結構、修築方法及建造程序等。此次解剖發掘地點的高城城牆,在時代上可分七期三個大的時段。在結構、修築方法及建築材料制料方法和用料原則上,與濮陽西水坡古城牆、戚城東周內城和龍山城有很多近似或一致的地方,又有新的發現。

高城城牆內外兩側,黃河決溢,洪水氾濫這些自然作用力形成的堆積層,與人文堆積形成的城牆及文化堆積層層位上相互疊壓,信息上相互支撐,是難得的黃河考古環境研究的素材。從濮陽附近的內黃三楊莊遺址,到濮陽市區的戚城遺址,再到濮陽縣的高城遺址,是豫東北地區三處呈現的環境研究信息異常豐富的考古發掘地點,包含着大量的新石器,特別是戰漢以來不可多得的環境研究信息,將是未來豫東北地區,乃至整個豫北地區,黃河考古環境研究可作參照的三個具有標杆性質的座標點。

除了傳統考古及環境研究上的收穫外,濮陽高城兩年黃泛區如此規模之大的考古發掘嘗試所充斥的艱辛,也使自己在困境中更加清醒、冷靜地認識自我性格的缺點,反省自我行事思路的弊端,同時也磨礪了自己,錘鍊和鍛造了自己——磨下去的是自己年輕氣盛,固執任性的性子,錘鍊和鍛造的是自己遇事抗壓的心態和能力。

圖丨工地合影照

兩年來在壓力的犄角里,幸好還得到了單位以及濮陽的領導、老師們的理解、信任、勉勵和支持,及一羣好兄弟們的風雨相隨,鼎力相助!

同時也要感謝濮陽縣五星鄉西高城村廣大善良、淳樸的村民的大力配合和積極支持。兩年裏,雖時有村霸鬧事、訛詐,甚至堵門,但在廣大善良、淳樸的村民面前,凸顯另類,尤顯粗野與無知。雖然民工工資、降水、回填、賠青、房租等費用都還未結,此次拔寨撤點卻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信任。

圖丨劉海旺院長親臨考古發掘現場檢查、指導工作

圖丨河南大學秦臻博士在採集環境研究、測年土樣

圖丨回填後的發掘現場

頁面編輯:黃樂天

校對:史怡娜

責任編輯:張江弛

考古河山編輯部

合作機構:

河南大學黃河文化遺產實驗室

河南大學公共考古中心

河南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歡迎研究機構、公益組織和各界人士合作!

考古河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