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原址在武昌蛇山的黃鵠磯頭,建於三國孫吳時代,曾有不少神話傳説。相傳山人子安,乘黃鶴飛過此樓,因此得名。又説古人費文?登仙,嘗駕黃鶴憩於此樓,故名黃鶴樓。
黃鶴樓集歷史、文化、建築、審美於一體,是中國文人精神棲息的家園。有人云:不到長城非好漢。我則説:不到黃鶴樓心不甘。是啊!黃鶴樓吸引着海內外有人足跡和目光,實乃我中華文化之瑰麗。
黃鶴樓歷盡世事滄桑,古往今來屢遭毀壞,又屢次重建,最後一次拆除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為建造現在的《武漢長江大橋》,黃鶴樓作為古代名樓,也只是一個名份而已,只是國人的一種戀舊情結。
黃鶴樓在三國時期只是軍事樓,但隨着江城的不斷髮展,黃鶴樓逐步變為了觀賞樓。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鍾靈毓秀的山川風景,神奇靈異的傳説故事,讓無數名人在此留連忘返。
歷史上的黃鶴樓,今天的人們也只能憑空想象,或是從詩人的詩詞中去感覺了。今日重修的黃鶴樓的確氣宇軒昂,幽雅壯觀。
武漢長江大橋,猶如一把琴絃,一頭牽着黃鶴樓,一頭牽來晴川閣,彈奏着武漢美好的未來,也彈演這武漢百姓如歌歲月!
多少人憑欄四顧,懷古感今,發出聲言讚歎;多少人舉目遠眺,心馳神往,激起陣陣豪情。
相比而言,李白對黃鶴樓的念想和留戀更為持久。他留下了多首關於黃鶴樓的詩歌。在《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中,他寫道:“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樓前一隻鶴亭亭玉立一隻龜上,忍辱負重的龜,昂首、伸長脖頸的龜,我久久凝視它。我覺得它不是一尊普通的可有可無的雕塑,它和樓契合,和黃鶴歸(龜)來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