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迪慶9月20日電 題:香格里拉之普達措:探路幸福“彼岸”的國家公園
中新社記者 繆超
“普達措”——“碧塔海”的藏語譯名,寓意普度眾生到達幸福彼岸,進入世外桃源。
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是中國大陸最早借鑑國外經驗,率先開展國家公園研究的“試驗田”。多年來,位於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的普達措,探索貧困地區國家公園發展的自養模式,如今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民眾生活走上和諧發展的幸福之路。
中秋假期,前來普達措欣賞湖光山色的遊客比平時多了數倍。
“我們在家門口工作,看護好這片青山綠水,引導遊客與自然保持距離。”今年30歲的益西是雲南省康旅控股集團普達措旅業分公司一名工作人員,負責統籌普達措環衞工作。
益西出生長大的洛茸村,坐落在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內,全村36户179人均為藏族。過去,洛茸村村民是農牧民、伐木人、獵人、牽馬導遊,如今他們以“園民”的身份在家鄉生活、工作。“除工資之外,每年可從景區領取人均5000元(人民幣,下同)、户均10000元的生態反哺資金。”
益西出生時,迪慶州發展依靠“木頭經濟”。洛茸村與其他村莊一樣,伐木、捕獵,靠山吃山。“小時候,村民靠着國家救濟糧才勉強不餓肚子。”
隨着中國在1998年做出長江上游天然林禁伐、限伐決定,洛茸村村民收入受到影響。2000年左右,迪慶州旅遊業興起,普達措的屬都湖、碧塔海兩個景點對遊客開放。
益西的父母和村民們將自家的牧馬裝上馬鞍,向旅遊業進發。“當時,我不到10歲,但已經牽着馬載遊客賺錢了,最多一天能賺100元。”
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普達措,村民紛紛牽着馬匹,載着遊客在濕地、草甸、森林裏遊玩,有些村民還在草地上擺攤賣燒烤、零食和土特產。旅遊業雖給村民帶來可觀收入,卻破壞了草甸、污染了湖水、侵擾了森林。
普達措位於“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地核心區域,是滇西北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的國家重點功能區,也是全球三大生物多樣性熱點彙集的區域。
為遏制住普達措生態環境惡化,兼顧包括洛茸村在內的20多個村民小組的民生。自1996年起,普達措借鑑國外經驗,率先在全國開展國家公園研究,通過10年的探索與實踐,2007年建立了中國大陸第一個國家公園。
之後,村民們紛紛退出燒烤、擺攤、騎馬等經營活動,由特許經營的普達措旅業分公司對公園涉及的各村村民按不同標準進行生態資金反哺,探索出一條由政府主導、企業社區共投共建共管共享的路徑。
2016年,普達措國家公園正式進入中國九個國家公園體制區試點之列。嘗試構建較為完備的國家公園制度體系、探索貧困地區國家公園發展的自養模式、形成融合傳統生態智慧的內生型國家公園生態管理方式、充實“造血式”的國家公園社區可持續發展機制。
普達措旅業分公司副總經理楊留陽告訴記者,迪慶州在脱貧攻堅之前是深度貧困地區,在地方財政較為困難,國家財政投入機制尚不完善的情況下,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要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通過較小範圍的資源非消耗性利用實現大範圍的有效保護。
多年來,遵循嚴格保護、適度利用原則,普達措走出一條自然資源有效保護與永續利用新路徑。楊留陽介紹,民生方面,近十年的生態反哺資金達1.5億元;生態方面,監測表明中甸葉須魚、黑頸鶴等珍稀動植物棲息地得到恢復,種羣數量穩定增長,屬都湖由Ⅲ類水質提升至Ⅱ類水質,普達措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得到充分保護。(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