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一期間,鳳凰古城小長假四天累計接待遊客37.6萬人次,高於“網紅古鎮”烏鎮的30.4萬人次,與麗江古城不相上下。今年國慶期間,也許是人們在家憋了太久的原因,鳳凰古城八天累計接待遊客達到87.3萬人次。鳳凰已經火了很多年,現在不僅熱度未減,而且愈發火爆,並帶動着湘西其他古鎮成為眾多旅客的目的地。
▲鳳凰古城旅遊業數十年來愈發火爆,平日裏也遊人如織。供圖/圖蟲創意
因為沈從文,
湘西成了中國人嚮往的故鄉
提起湘西,人們總是充滿了美麗的想象,這很大程度得益於近代文學大師沈從文的描寫。湘西是沈從文的故鄉,他曾在給妻子張兆和的信中説:“小地方的光、色、習慣、觀念,人的好處同壞處。凡接觸到它時,無一不使你十分感動……不是有人常常問到我們如何就會寫小説嗎?倘若許我真真實實的來答覆,我真想説,你到湘西去旅行一年就好了。”?通過沈從文動情的筆觸,我們看到了沅江寧靜,小舟橫渡,古鎮的吊腳樓錯落分佈,善良的行人笑容樸實,翠翠與爺爺相依為命。即便是一場龍舟賽,也沒有擁擠和喧鬧,一切都處於一種無需矯飾的、自然而然的閒適狀態……這些鮮活又獨特的畫面,構成了人們對湘西古鎮最初的印象,並吸引着人們從全國各地,輾轉高鐵、大巴千里迢迢趕來,只為一睹湘西的美好。
▲安靜的河流、烏篷船、吊腳樓,構成了我們對湘西古鎮最初的想象。圖源/網絡
人們嚮往湘西古鎮,本質上是因為它契合了我們對於故鄉的回憶和想象——印象中的故鄉,不也是有着安靜的河流、善良的人兒、淳樸的生活。只是隨着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很多人的故鄉在消失,而湘西因着自然的隔絕,還保留着許多古老的樣子。?正如沈從文在《邊城》中所寫:“邊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是端午、中秋與過年。三個節日過去三五十年間,如何興奮了這地方人,直到現在,還毫無什麼變化”。現在人們的生活變化太快,過去的很多習俗、習慣都在快速演變着。這當然是大勢所趨,無人能夠抗拒,只是人們偶爾還是想要脱離當下,回到過去,找回遺失的美好。
▲一到節假日,湘西古鎮便吸引大量遊人,其中鳳凰必是遊人爆滿。圖為沱江邊正在進行的民族風情表演。攝影/尹繼東
在《湘行散記》中,沈從文這樣讚美故鄉的河“正因為它同都市相隔絕,一切極樸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態度皆有點原人意味”。這樣的文字,對於城市中機械式地過着996生活的人們,實在太有衝擊力了。?當然,想象歸想象,湘西古鎮實實在在有足夠的魅力,讓每一個到此一遊的人不虛此行: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藴和鮮明生動的民族特色,每一點都讓這裏顯得與眾不同。比如在鳳凰古城,人們可能更多關注的是沱江邊的吊腳樓、烏篷船和少數民族風情表演。但漫步古城小巷,你會偶遇文學巨匠沈從文故居,民國總理熊希齡故居,一門三代四傑的陳寶箴博物館......讓人不禁感嘆,邊城不邊,小城不小!
▲沈從文出生於鳳凰,也在鳳凰長大,如今在鳳凰古城內有沈從文故居。圖源/網絡
武陵山下沅江水,
孕育湘西古鎮羣
大湘西,一片神奇的土地,大部分屬於武陵山區,在地理範圍上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張家界市、懷化市和邵陽市、永州市的部分地區。這裏是雲貴高原東北側與鄂西山地西南端之結合部,屬中國由西向東逐步降低第二階梯之東緣,武陵山脈由東北向西南斜貫全境,東南以雪峯山為屏障,四圍高山使湘西顯得“與世隔絕”。?湘西內部地形複雜,地貌多樣。西南石灰岩分佈極廣,多溶洞、伏流;西北石英砂岩密佈,因地殼作用形成小片峯。東西部為低山丘陵區,平均海撥200~500米,溪河縱橫其間,兩岸多衝積平原。地貌總體輪廓是以高原山地為主,兼有丘陵和小平原,並向西北突出的弧形山區。
▲湘西自治州分佈有眾多岩溶台地,一座座如豆腐塊的山林立,上面分佈有稀疏的村落,山與山之間是深切的峽谷。攝影/向文軍
湖南省境內由南向北依次分佈着湘江、資水、沅江、澧水4條主要水系,最後向東北方向匯入洞庭湖。其中,支流縱橫的沅江貫穿湘西全境,湘西境內沅江流域長度超過5公里的支流有1491條之多,其中主要支流7條,長度均超過140公里,具有十分便捷的航運條件。因此湘西在隔絕之中,又有開放的通道。?湘西是湘黔渝三省市交界之地,也是少數民族生存、遷徙之地。在這塊狹長的邊境之地上,土家族、苗族、侗族與漢族作為人口最多的四個民族,以“犬齒交錯”之勢分佈,其中少數民族佔總人口接近80%。歷史上,中原王朝對生活在西南高原山地的少數民族進行治理,常常受到大山阻隔。而從漢口一帶過長江之後,從洞庭湖西側南下,可以沿水道往西進入湘西和貴州,由於資水和澧水上游不能到達貴州,而支流眾多的沅江延伸到了貴州腹地,且路程較短,所以沅江理所當然成為了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重要通道。
▲湘西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圖為位於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的馬田鼓樓,始建於1644年。攝影/李貴雲
明清時期,湘西成為帝國向西南山地開發的“首善之地”。州府衙門、衞所訓總等行政軍事機構沿沅江紛紛設立,行政地位的凸顯帶動了沿岸商業,也讓沅江流域的木材、桐油、生漆等貿易更加繁榮。沿着沅江溯游而上,一個個重要的商鎮、軍鎮逐漸發展成型。這其中,有以苗防為目的的軍鎮——鳳凰,在清嘉慶二年(1797年)升級為直隸廳,屬湖南布政使司;貿易重鎮——洪江,明清時期就是湘黔兩省邊界木材、桐油出口的大宗口岸,到了民國,年出口貿易值一度與省會長沙不相上下。其他尚有號稱湘西四大古鎮的裏耶、茶峒、浦市、王村,皆是沿河商貿重鎮。?另有許多不出名的古鎮在地方上也頗具影響力,如因水庫建設淹沒在水下的託口鎮,曾經是貴州境內清水江(沅江源頭)運輸木材入湘的第一站,木材在此靠岸統一紮排,再向下行駛;龍山縣的隆頭鎮,坐落於沅江二級支流洗車河與酉水交匯口,是湘西北重要的山貨吞吐地,以出口桐油、木材、五倍子、生漆等為主,後因修建水電站也大部分淹於水下。
據湘西古鎮研究專家、長沙學院教授劉沛林統計,目前沅江流域尚存古鎮近百處,沅江在其中充當着不可取代的連接作用。以沅江干流為主軸,以7條支流為次軸,古鎮羣呈樹枝狀、輻射狀、多通道的形式分佈在湘西境內。湘西古鎮作為如此密集、成規模的古鎮羣,在國內實屬罕見。
▲湘西四大古鎮之一的王村鎮,因拍攝電影《芙蓉鎮》而改名芙蓉鎮,被譽為“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供圖/圖蟲創意
“邊城”的煩惱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這是小説《邊城》開篇的一段文字,讀過的人印象都會很深刻。其中出現的茶峒,即茶峒古鎮,是真正的“邊城”原型地。茶峒古鎮,坐落於沅江支流酉水河畔,位於湖南與貴州、重慶三省市的交界處,距湘西自治州花垣縣城25公里。依靠發達的水路交通,茶峒自明清時便貿易興盛,成為湖南省的西大門和湘西四大古鎮之一。然而真正讓茶峒名聞天下的還是沈從文發表於1934年的小説《邊城》。
▲位於酉水河畔的茶峒古鎮,至今仍保留着比較古樸的風貌。圖源/網絡
今天提到邊城,很多人都以為是鳳凰,其實鳳凰古城只是因沈從文故居,又是沈老先生長眠之地而聞名。隨着鳳凰旅遊業火爆全國,人們對湘西古鎮的關注似乎都被它吸引了去,真正的“邊城”茶峒卻在酉水河邊稍顯安靜。2010年,鳳凰古城剛進入快速發展期,鳳凰縣每年接待遊客量已達500多萬人次,這對核心景區僅佔地1平方公里的地方,是個驚人的數字,而同期茶峒年接待遊客數量不到50萬。?為了提高知名度、發展旅遊業,茶峒多年來與鳳凰爭奪“邊城”的名號。2005年,茶峒鎮乾脆改名叫邊城鎮,坐實了《邊城》文學世界原型的地位。不過改名並未給這座邊陲小鎮帶來更多人流量,與鳳凰相比,邊城鎮遊客數量至今還是小巫見大巫。也許改名只是發展旅遊的因素之一,交通、基礎設施等條件的改善可能更為重要。與交通便捷、開發最早、基礎設施完善的鳳凰古城相比,邊城鎮地理位置更為偏僻,在公路為王的時代,曾經發達的水運優勢不再,基礎設施建設也落後了很多。
▲曾經水運讓茶峒貿易興旺,如今以陸路運輸為主的時代,茶峒只能依靠旅遊業發展經濟。圖源/網絡
然而,也因此,邊城鎮保留了更多人們想象中湘西古鎮的風貌。河邊的吊角樓,嘻嘻的孩子,鬱郁的青山,一切依舊如往日滌盪身心,只是翠翠已化身為一尊石像與她的那隻黃狗翹首在河中央的石灘上,等待着她所企盼的人從遠方歸來。走在邊城狹窄的老街,踩着一塊塊青石板鋪地的小巷,“故鄉”的氣息撲面而來。相比於人聲喧鬧、燈火輝煌的鳳凰古城,在邊城鎮,人們的確更能感受到在小説中所看到的那邊城世界。?小説中的“邊城”因為保留了故鄉的原生態形象,讓許多人念念不忘;而現實中的“邊城”,卻在為如何吸引更多遊客、提升旅遊業憂愁着。如何一邊充分開發資源,一邊留住本真生活,這是一個難題,需要更多的人思考和探索。
▲位於沅江邊的鳳凰古城旅遊資源卓越,最早進行商業開發,取得巨大成功,成為湘西其他古鎮效法的對象。攝影/田根
參考資料
·錢燁.湘西古鎮 距離“邊城”有多遠[J].中國國家地理繁體版,2020,(10)
·李忠東,張晶.湘西岩溶台地 喀斯特家族裏的新景觀[J].中國國家地理繁體版,2019,(04)
·周紅,林鋒.湘西古城鎮的發展歷程與旅遊發展研究[J].中國名城,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