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俯瞰玉門石油搖籃
電報中所特別強調的“油源”,日後,它有了一個被人熟知的名字——玉門油田。
八井原是一口井,因鑽井時遇井噴,百米之內人不能入,成為油田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口高產油井,給人們帶來莫大喜悦。為了紀念這口井,人們便把這塊區域整體稱為八井。
離開八井,向西邊望去,有一條南北方向的大坡路段,順着這條路驅車行駛500米左右,可以看見山坡上整潔的平台上屹立着許多筆直的白楊樹,一座護欄圍起的抽油機,這就是聞名遐邇的老君廟油田老一井。
如今的老君廟油田是峽谷、深山,地面除了粗沙和礫石,最常見的植物就是紅柳和駱駝刺,在遠處祁連雪山的映襯下,這片土地顯得幽靜、神秘。可是誰能想象得到幾千萬年以前,這裏曾是美麗的湖泊。在湖底,富含有機質的泥岩是大自然的饋贈。滄海桑田,劇烈的地殼運動,讓緩坡帶上的砂岩滑進湖底深處,與泥岩沉積在一起,經過千萬年的沉積演化,成為隱蔽的湖底扇油藏。
千萬年後的今天,人們穿越歷史的塵埃,發現了油藏,而老一井就是打開油藏寶庫的第一把鑰匙。
老一井,即老君廟油田1號井,玉門油田的發現井。1939年8月11日,在老君廟北15米處鑽鑿的1號井正式出油,日產量可達10噸。孫健初將該地區命名為老君廟油田。從此,拉開了玉門油田開發的序幕,揭開了中國現代石油工業的新篇章。
如今的老一井雖然已經不再工作,它靜靜地貯立在石油河畔,和對岸的窯洞執手相望,任河水奔流,帶不走它石刻的功勳;它靜靜地依偎在老君廟旁,和廟中的老君朝夕相伴,憑時光飛逝,掩不住那夢想的光華。
在老一井的後方,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黑色的瓦片、紅色的牆,典型的中國傳統寺廟的風格,這就是赫赫有名的老君廟。台灣中油公司的人走到哪裏都會説這樣一句:“我們的根在老君廟,我們的精神是老君廟精神。”由此可見,老君廟對中國石油人影響之大。
老君廟修築於清同治年間,座落在石油河畔,它和開發玉門的早期石油精英們一道見證了中國現代石油事業的奠基,見證了華夏民族的不屈不撓。
老君廟廟院佔地面積127平方米,正對老君廟門有正殿一間,裏面供奉着給玉皇大帝煉仙丹的“太上老君”坐像一尊,並飾有壁畫。另有側房兩間,西側房為休息室,東側房就是老君廟油礦展覽室。展覽室建於1981年,大約30多平米,經過多年的收集、整理。目前,展覽室裏保存了60多張珍貴的照片,記錄着中國石油工業的第一個油田是如何誕生和發展的。
順着老一井旁邊的階梯向下,就到達了石油河峽谷,可以近距離的接觸石油河。
石油河是玉門油田工業和民用的主要水源。石油河發源於祁連山,河水由祁連山的冰雪融水和雨水補給,屬內陸河。石油河上游多峽谷,水深流急,中下游河牀漸寬,水流平緩,石油河全長104公里,流域面積1974平方公里,由南向北橫穿老君廟油田,經赤金峽水庫至花海斷流。
在攝影家眼中,它是濃縮版的“東非大裂谷”;在玉門石油人眼中,它更是中國現代石油工業的母親河,也是發展壯大石油工業的生命河。
早期的石油河,因河谷兩岸從石縫中滲出的黑色原油經日曬溶化流入河谷,滾滾不息的水面上浮着厚厚的油花。經過多年環保治污,如今的石油河清澈見底,兩岸的駱駝草在雨後顯得更加蒼翠。石油河哺育着玉門油田,也灌溉着下游的萬頃良田。
流光易逝,歷史可鑑。西河壩窟洞見證了玉門油田艱難創業的歷程,承載和彰顯着石油工業優良的傳承和發揚。
2010年,石油河岸邊的老君廟油田被列為集團公司企業精神教育基地。2011年,老君廟油田被列為甘肅省紅色旅遊景區。老君廟和老一井已成為中國石油的人文座標和精神符號,被人們所景仰。沿着石油河向北而去,就會看到一座大型的現代化工廠,這就是玉門煉化總廠。
1943年7月,石油河突發洪水,將石油河西岸的一切沖毀。8月,玉門煉油廠搬遷至現在玉門煉廠所在地。為了銘記歷史,油田對中國石油第一煉廠原址進行修繕保護,現保留的是玉門煉油廠遺址、貯油罐遺址和冷卻槽遺址。
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衝,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
玉門油田礦史展覽館坐落在酒泉。在橫穿酒泉市的G312國道上,可以看到呈東西分佈的兩座“1”字形高樓,這便是玉門油田的指揮中心。在東大樓東南方200米處,可以看到一座圓球形和方形的組合建築,這裏就是展覽館。
展覽館是現代化的二層建築。進入展覽館,迎面而來的畫作中可以看到一位嚮導正帶領着一支駝隊,正在向戈壁荒漠進發。戈壁上的駱駝草,遠處的邊關城樓,彷彿一串串清脆駝鈴聲在耳邊響起,駝隊帶着大家踏上玉門石油開發的溯源之路……。
來源:石油搖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其他平台轉載請註明來源。
暢遊如意甘肅
監製:韓朝暉 審核:趙立青 編輯:趙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