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高台民居:“絲路明珠”,一座神秘的古城

由 習國防 發佈於 休閒

喀什,全稱“喀什噶爾”,意為“玉石集中之地”,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喀什市是喀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南疆重鎮,素有“絲路明珠”之美稱。名城諸多景觀中,既有文物價值,又有觀賞價值,有着深厚的維吾爾民族文化內涵和深厚歷史、文化底藴的民俗景觀。

這座名城的靈魂在老城,而老城的精髓則是高台民居。“高台民居”面積僅有喀什老城的十分之一,可它卻幾乎涵蓋了喀什老城建築的所有風情。高台民居是新疆喀什市老城東北端一處建於高40多米、長800多米黃土高崖上的維吾爾民族聚居區,距今已有600年曆史。這裏的特色民居建築多以土木、磚木構成,是研究少數民族生活習俗和建築特色的重要物證,也是喀什古城神秘色彩之一。

高崖兩千年前就已存在,一千多年前有維吾爾先民在此建房安家。相傳東漢名將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跡。公元九世紀中期喀什拉汗王朝時,就把王宮建在這個高崖的北面,現在的高台民居就建在南崖上。闊孜其亞貝希––維吾爾語意為“高崖土陶人家”,經過千年歷史的發展,高崖上形成了有數百年曆史的奇特的民居建築。高台民居現有居民六百多户,全都是維吾爾族。

喀什的維吾爾族人世代聚居,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輩的房上加蓋一層樓,這樣一代一代,房連房,樓連樓,層層疊疊。一户民居就是一部家族繁衍、生息、興衰、後代延續的家族歷史。維吾爾族的宗族觀念很強,民居文化中的核心一點就是對家和故土的依戀,因此許多民居都相傳了七、八代人。有些大的民居院落內住房多達一、二十間樓上樓下,兩側廂房幾代人同住一個院落,是真正的四世同堂。

這裏隨處可見“過街樓”、“半街樓”以及蓋在小巷十字路口上的“懸空樓”等個性十足的泥巴房子。從遠處望去就象立在小巷內的炮樓或是碉堡。這些未經規劃、隨意建造的樓上樓、樓外樓,又排列出幽深、四通八達、曲曲彎彎、忽上忽下的喀什高台民居小巷。沿着小巷內的任何一條小道走去,便可看到沿巷道修建的民居院落大門依牆外而開,門都是兩扇的,一户挨着一户。

院落平面佈局自由靈活,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間而修建,不受對稱等觀念束縛。高台民居里的院落住宅有平房、二層樓房、三層樓甚至有七層樓,崖上建有三層、崖下四層,從崖上、崖下都可上,宅主絕妙設計充分利用了地形,土崖上的三層可以從崖上出進,崖下四層即可從三層下到最底層,也可從最底一層沿上下互通的樓階到達任何一層。

庭院有強烈的封閉性。既能滿足維吾爾族人民家庭生活的要求,又適應當地自然環境。起到防風防雨的遮蔽作用。室內建築分為主人居住室、客廳、兩側多為子女和同代家族的住房。住室內不設木牀,幾乎都睡在土坑上,土炕佔去整個面積的一半或三分之二。牆壁上則建有敞開式的牆壁櫃,客廳牆壁上壁櫃更有伊斯蘭建築裝飾風格,多為拱形,大小不同的壁龕,數層不等。四周有維吾爾傳統的石膏花邊圖案。住宅和客廳牆壁上還掛有和田地毯。

庭院內都是果樹成蔭,環境幽雅。大一點的庭院屋前一般有迴廊、迴廊立柱上雕刻有各種花卉圖案,迴廊下有護欄條都是木匠旋製出來的,圓形粗細間隔長短不一的木質護欄。迴廊裏有土坑,鋪上花氈地毯,院內的葡萄架連架回廊,葡萄藤依架爬上回廊頂。

高台民居有着濃厚的維吾爾族建築風格,其風格特點的形成是喀什的特殊環境和自然條件下,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並經過數百年曆史的演變而逐漸形成的。高台民居地勢崎嶇,人口密集,小巷很多、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它被中外遊客譽為“維吾爾族活的民俗博物館”,是喀什這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及歷史底藴所在。

古建家園-- 古建中國,以古建築傳統優秀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建築互聯網創新平台!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互聯網+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