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綠道100公里徒步成功!真的太酷啦!”當丹丹在手機上敲下這一行字時,已是端午節假期後的第二天。此時的她,臉上和胳膊上都還留有陽光的痕跡,短袖T恤的邊緣,黑白膚色有一道明顯的分界線。
6月22日,丹丹在朋友昕橙的組織下,踏上了天府綠道100公里徒步挑戰之旅。從6月22日下午3點50分到6月24日凌晨零點過30分,32小時的連續徒步,讓他們精疲力竭的同時感受到青春熱血。
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綠道徒步”關鍵詞在多個社交平台被傳開,此前已有多人發起了類似的綠道徒步挑戰和攻略。這一場高難度的挑戰正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綠道玩法。不過,長距離、長時間、高強度的徒步方式並不適合所有人。“徒步挑戰活動強度極大,有一定的風險,市民應根據自身狀況衡量是否要參加徒步挑戰活動。如徒步過程中,遇到身體不適、天氣惡劣的情況,應量力而行,或立即停止徒步。”此次徒步組織者昕橙如此提醒。
綠道100公里徒步
“累了,在地上一躺,就直接睡過去了”
貼着雙眼皮、假睫毛,化着精緻的妝容,幾乎什麼裝備都沒帶,只背上了一點水和食物,這讓同行的其他“驢友”都覺得她是來玩的、不是真正來徒步的。6月22日,當丹丹到達環球中心與“大部隊”的其他6個人集合時,已經是15時左右了。50分鐘後,他們從桂溪公園的綠道“0KM”線出發,踏上了天府綠道100公里徒步挑戰之旅。
▲綠道100公里徒步,一行七人合影
嚴格意義上來説,丹丹的户外運動經歷僅有6次,之前是爬山,現在是徒步。
“這次端午節,家人並沒有安排旅行或聚餐的活動,所以我便跟之前認識的‘户外搭子’昕橙約好去天府綠道挑戰100公里徒步。”事實上,這是她第一次挑戰這麼長距離徒步,但作為“00後”的她有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那時我並不知道100公里是什麼概念,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所以穿着背心和長褲就去了。”
與其他户外運動不同,長途徒步更考驗運動者對自身氣息和運動節奏的把控能力,而剛開始不到一個小時,丹丹和昕橙就與其他的隊友走散了。“因為我們明顯能感受到他們的徒步節奏比我們的更快,但户外運動最勉強不得,所以我們還是以自身的徒步節奏為主,這也是我們最初制定的策略。”
▲丹丹和昕橙在徒步過程中,與朋友的合影
熱、累、困、疼,是100公里徒步挑戰過程中丹丹最切實的感受。丹丹自稱為“社牛”,即便在徒步的過程中也很願意帶動隊伍裏的氣氛,她揣着藍牙小音響,放着流行音樂,讓沉悶的路途中增添一絲趣味。但隨着徒步的時間越來越長,劇烈的陽光曬在大道上,她也開始昏昏欲睡。
徒步到第二天白天時,雖然有水、有食物,逐漸升高的氣温和浸透汗水的衣服,讓丹丹和同伴甚至沒有胃口吃飯。在她的回憶中,那時,她的大腦已經變得一片空白,“剛開始我還很興奮地和同伴聊天,用藍牙音箱放歌,後面我只剩下麻木地不停擺動自己的腿,到後來我的腳掌和腳踝就開始痛起來了,當時滿腦子想的都是‘千萬不能拉傷,千萬不能拉傷’。”
腳掌拉傷是徒步中的大忌,一旦出現了這種情況,就意味着這次徒步可能只能到此結束了。“到後來,我們的節奏就開始放緩,休息頻率變高,從原來的走1個小時休息半小時,到後來的走半小時休息15分鐘。”
一直徒步、缺乏睡眠,到了第二天,走到70公里左右的時候,他們都變得疲憊不堪,“到後來越走越久,走得累了,我們往路邊保安亭的陰涼處一靠,或者在地上一躺,就直接睡過去了。所以每次休息之前我們都要定好鬧鐘,一聽到鬧鈴聲我們就‘刷’地一下撐起來,因為但凡猶豫,就會打亂下一輪的節奏。”
從“0”到“0”
這是一次對身體和心理的考驗
打開昕橙的社交賬號主頁,從今年3月份開始,他似乎就與天府綠道結下了“不解之緣”。“天府綠道畫圈成功!全程共享單車真的很累,預計下下週還會陪朋友再騎一次!”“端午徒步天府繞城綠道找搭子,高強度!有人來嗎?”……
6月17日晚上,看着日曆上即將到來的端午節小長假,一段回憶湧上心頭。“今年4月份,我被朋友‘坑蒙拐騙’拉到天府綠道進行徒步,那時候我們一行4個人,最遠的才走到60多公里。”雖然只是簡單的長距離徒步嘗試,但是對於昕橙而言,卻是一次激起他好勝心的體驗。
100公里徒步真的這麼難嗎?別人能走成,自己就不行?沒走完的綠道成為昕橙的一個“心結”,他不僅想挑戰100公里徒步,更想做出自己風格的攻略。
從年初一個對户外活動一知半解的“小白”,到積極組團的組織者,這樣的轉變僅僅在幾個月之間。但昕橙並不是只憑借一腔熱血,他在參考完別人詳細的經驗後,又重新在各個徒步羣裏開始“搖人”。“有人想端午節在天府綠道徒步嗎?成都繞城綠道逆時針100公里徒步,預計時間15至30小時,想來的加我!”在他的組織下,很快,一個約40人的徒步羣就建立了起來。
在他看來,綠道其實比山路更難走。“天府綠道大多都是瀝青路,它非常硬,走下一步,力量就全部衝擊在腳掌上,正常人可能走個二三十公里,腳掌就會輕微拉傷,如果再繼續徒步,可能醫院就是歸宿。”因此,在徒步前他就再三在羣裏強調,“強烈提示,徒步挑戰活動強度極大,有一定風險,一定要帶上必要裝備,同時注意個人安全。”
“徒步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腳掌、腳踝和膝蓋。”昕橙總結,肌肉的酸脹和疼痛都尚可忍受,但這三個部位千萬不能拉傷。“剛開始我們的策略是走1個小時休息30分鐘,後面變成走50分鐘休息30分鐘,實在不行就半個小時休息15分鐘。這樣的調整、休息,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的腳掌、腳踝和膝蓋得以恢復。”也因此,徒步最終花費的時間超出了當時預期。
▲丹丹和昕橙在徒步過程中,與朋友的合影
“雖然當時羣裏有十多人報名,但最後實際上來的只有7人。”成為這次綠道徒步活動的組織者,讓昕橙感到身上的擔子沉重了許多。徒步速率的掌控、夜路徒步時走在隊伍最邊上、戴着頭燈照亮前方……“到後半段路的時候,隊友實在是太累了,我就扛起了她的揹包。”
6月24日凌晨,昕橙和丹丹終於到達了兩天前他們出發的“0KM”起跑線,而早在數小時之前,隊伍的另外5名成員已經放棄。他們成為了100公里綠道徒步挑戰堅持到最後的那兩個,互相鼓舞着走了下來。
“很奇怪,到終點的時候我並沒有太大的驚喜感,我很平靜,可能是因為一開始就知道自己一定能走完。”昕橙笑着坦言,他們並不是前來綠道徒步的第一批,“我們只是‘徒步’大牛的追隨者。如果説這次徒步100公里的意義,可能就在於以後和朋友‘擺龍門陣’時有‘吹牛’的資本。”
“這次100公里徒步,剛開始真的感覺很累很累,但是走到後面我就感覺自己‘走透了’、舒坦了,但是慢慢地,腳底的疼痛又隨着不間斷的徒步開始明晰,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上班的時候只能坐在辦公室裏,看着外面的‘鋼鐵森林’,需要在自然裏得到舒展。”在丹丹看來,徒步等户外運動已經成為了當代年輕人的潮流“生活方式”,更成為她對自己生命和潛能邊界的延伸和觸摸。
“這次徒步讓我對自己的身體和意志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原來,我有如此毅力、能夠做到這種程度,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極限嘗試,來盡力觸碰自己潛能的邊界。”對她而言,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之後,我還想挑戰更多的户外運動項目。”
“綠道徒步”正成為年輕人新玩法
醫生:不建議普通人選擇這一運動方式
記者注意到,“綠道徒步”關鍵詞在多個社交平台被傳開,此前已有多人發起了類似的綠道徒步挑戰和攻略。這一場高難度的挑戰正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綠道玩法。
昕橙告訴記者,徒步挑戰活動強度極大,有一定的風險,市民應根據自身狀況衡量是否要參加徒步挑戰活動。如徒步過程中,遇到身體不適、天氣惡劣的情況,應量力而行,或立即停止徒步。“此外,因為徒步線路是繞城綠道,路上會有很多騎自行車愛好者,甚至會有電動車、機動車等,所以徒步者必須高度重視安全,同時注意補充體力、合理休息。”
▲丹丹和昕橙的徒步綠道的部分數據記錄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王洋告訴記者,“如果一定要參與這種高強度超長時間的運動,參與者應該做一些體能和身體條件的準備,比如保證充足的睡眠、事先進行一些適量徒步訓練等等,運動中選擇適合自身的徒步速度和運動節奏,中途補充適當的熱量、水以保證體力和補充水、電解質。總之量力而行,出現不適要立即終止運動,尋求醫療幫助,另外有基礎疾病的人羣不建議參加這類運動。”
此外,他表示,現在夏季室外温度很高,白天在户外進行運動時需要注意防暑降温,“徒步過程中可以選擇使用防曬服、遮陽帽等方式進行防曬,同時一定要及時補充水分,防止中暑。”
同時,王洋也強調,長時間、高強度的徒步運動腿部骨關節、肌肉和韌帶一直處於運動的狀態,很可能會對這些部位造成損傷。“因此,我並不建議普通人羣選擇100公里徒步作為常態化的運動方式,這種極限運動應量力而行。”
紅星新聞記者 杜玉全 呂佳羽
編輯 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