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一天:過水族瓜年的苗族人 2015.11.14日
“瓜年”是水族的主要節日,但在貴州偏遠大山裏的苗族村民們也過“瓜年”。在貴州民間,村民在自家田裏捕魚後就地烤魚,吃團圓飯過節。
“瓜年”是水族辭舊迎新、慶賀豐收、走親訪友、祭祀祖先的盛大節日,也叫端節,但在貴州偏遠大山裏的一個苗族村寨裏,村民們也過“瓜年”。漢農曆九月份正是水歷交歲之際,在貴州民間,村民在自家田裏捕魚後就地烤魚,一家人在田間地頭吃團圓飯過“瓜年”。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達地水族鄉也蒙村,位於莽莽羣山之中,從村裏到縣城,須翻越2200米高的雷公山。全鄉居住有水、苗、瑤等多個民族,其中水族佔總人口約40%,由於多民族團結友好,傳統文化也相互交流融合,數百年來,這裏的苗族羣眾也就有過了“瓜年”的習俗。
“瓜年”的來歷據説是因為南瓜象徵着豐收,為了感恩田土用瓜來祭祀。還有一種説法,一位水族老人在除夕爬上屋頂摘取南瓜作年品時,不慎連人帶瓜摔下。老人在除夕夜沒有吃到南瓜,後人便以南瓜祭奠老人。圖為也蒙村43歲的苗族漢子劉德金帶着一家人走向自家田裏去捕魚,除夕的午飯準備就在田邊進行。
從事農耕稻作的苗族,金秋時節豐收後都會慶祝一番。過年少不了魚,劉德金帶着兒子在下田捕魚前砍下幾顆木姜樹枝,他説用這種樹枝把魚串起來燒烤,味道會很香。
苗族羣眾自古以來都以稻田養魚,魚吃田裏的害蟲,排泄物又可以做稻田肥料。圖為劉德金來到田邊放水,等田裏的水淺一些後再捕魚。
每年春暖花開時,苗家人將小魚苗放入稻田裏,七、八個月後,在稻禾下生活吃蟲長大的魚就有半斤左右了。圖為苗家人用竹子編成的捕魚筐把魚罩住,然後再抓魚。
劉德金把秸稈和樹枝點燃,將魚串在木姜樹枝上進行燒烤,這可是個精細活,烤不好魚皮糊了魚肉沒熟,要把魚烤到金黃熟透才行。
魚熟後,劉德金的妻子潘勞用辣椒、香葱等作調料醃製烤魚。
同寨的親戚在平時的農忙中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少在一起閒坐交流。劉德金的侄子在廣東打工,趁過年閒暇,劉德金把侄子5歲的女兒帶來一起過節。
自家釀造的米酒、自家田裏種的糯米飯和香噴噴的烤魚,就是劉德金一家人田間“瓜年”的除夕午飯。
午飯後,劉德金再次下田捕魚將魚簍裝滿。回家途中,經過一户村民家門口時,被村民熱情邀請進家喝酒。
劉德金的人緣很好也非常大方,路遇的村民看到魚簍裏滿滿都是魚,就想拿幾條走。
由於兩個兒子已經長大成人,三年前,劉德金花了近30萬元重新修建了一棟漂亮的房子,他和父母還有弟弟雖然已經分居,但都住在這個村裏。
劉德金的母親雖然已年過七十,一樣還能下田種地。圖老太太在田裏挖紅薯,她説她種的紅薯最好吃。
也蒙村的手工百鳥衣遠近聞名,一直代表當地民族服裝參加各種民族展演,成衣每件價值近萬元。圖為潘勞用自制土布繡織的百鳥衣,她會在重大節慶和演出時穿上。
劉德金與妻子潘勞育有兩個兒子,一個在重慶當兵,一個在浙江打工。因為過瓜年,兩個兒子都趕回家與父母團聚。23年前,兩人通過“遊方”以歌定情自由戀愛結婚,每天兩人都是一起外出勞作一起晚歸。
苗族的農耕稻作是時令和季節性很強的勞作,穀雨撒種,芒種夏至耙田插秧,秋收打穀,寒露霜降則全部收割並晾曬。圖為劉德金夫妻在忙着晾曬糯米。
也孟村的“瓜年”年夜飯少不了魚稀飯,稀飯裏還要有野生鮮嫰的竹筍,劉德金來到村子對面的山裏一會兒就摘得了一大把。
用魚和竹筍熬出來的稀飯是這裏家家户户過年的一道佳餚,熬製前先用魚來熬湯,湯熬好後將魚撈出,往湯里加上大米和竹筍再熬。
鄉里的叔伯兄弟等親戚來做客,劉德金夫妻很快就在新修的房裏備下了一桌豐盛的飯菜,親友間擺菜倒酒,推杯暢談,共敍兄弟親情友誼。
在老房裏,劉德金的父親代表家族開始了祭祀。首先,全家人把香點好分別插在大門口、神龕、樹下,甚至牛圈和有犁粑、刀斧等地方,再以南瓜、肉、酒和其他祭品供奉,並呼喚祖宗,表達對祖宗天地神靈的感恩和崇敬。
祭祀、禱告完畢,放一兩串火炮,全家人便高高興興地吃起了年飯。“瓜年”既是一個祭祀性的節日,也是一個感恩性的節日,還是維繫親情、友情、族羣和諧團結的紐帶,表述了苗族崇拜祖先、自然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