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唐朝是我國曆史上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繁盛時期,也是莫高窟建窟和現存洞窟最多的時期。敦煌作為佛教聖地,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遺址,其唐代壁畫中的服飾,為我們展現大唐的盛世之象。本文着眼於菩薩這一佛教形象,對唐代莫高窟具有代表性的洞窟壁畫中觀音、大勢至和脅侍供養兩類菩薩的服飾色彩進行歸納與整理,在色彩屬性、配色方法等方面進行服飾用色特點的分析,力求更好地發現敦煌色彩在菩薩服飾當中的運用。
關鍵詞:唐代;敦煌莫高窟壁畫;菩薩;服飾色彩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prosperity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Most grottoes in Mogao grottoes were built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most existing grottoes are from the Tang Dynasty. Dunhuang as a Buddhist holy land, is China's largest existing Buddhist grottoes temple ruins. The clothing in Murals,showing the Tang Dynasty flourishing scen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Bodhisattva, summarized the clothing color of Avalokitesvara, Mahasthamaprapta and Offering Bodhisattva .In terms of color attributes and color matching method, analyzes the clothing color and strives to find the use of Dunhuang colors in Bodhisattva costumes better.
Keywords: Tang dynasty,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Murals, Bodhisattva, Clothing Color
“菩薩”作為人們所熟知的佛教形象,即Bodhisattva菩提薩埵的簡稱;“凡持修大乘六度,求無上菩提、利益眾生,於未來成就佛果的修行者都可以稱為菩薩”。簡單地解釋,“凡是抱着廣大的志願,要將自己和一切眾生一起從苦惱中救度出來,而得到究竟安樂,要將自己和一切眾生一起從愚痴中解脱出來,而得到徹底的覺悟的人”。在唐代莫高窟壁畫中,無論是經變畫、還是説法圖,菩薩形象均有大量精彩的呈現。菩薩總是給人以崇高、莊重的形象感,美妙的服飾結構造型與獨到的色彩運用均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莫高窟唐代壁畫中菩薩種類
依據《敦煌石窟全集》著述的內容,可以大致將唐代莫高窟壁畫中所出現的菩薩分為觀音和大勢至、脅侍供養菩薩以及密教菩薩三類。考慮到色彩的相對準確性,本文主要依據敦煌莫高窟數字高清圖像為研究藍本,以觀音、大勢至菩薩和脅侍供養菩薩兩類為主要研究內容,色彩以當下面貌為準。
1.1觀音、大勢至菩薩
唐朝時期,觀音、大勢至兩位菩薩多作為一個組合,分別位立左右,與中間的阿彌陀佛構成“西方三聖”出現於經變畫和説法圖中(圖1);亦或是作為獨身立像成對繪製在佛龕外左右兩側(圖2)。其中,觀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象徵慈悲,其形象多頭戴化佛冠,手持蓮花或柳枝、拿淨瓶;大勢至菩薩則作為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象徵智慧,據記載其形象為頭戴寶瓶冠,手持蓮花或捧花缽。
敦煌壁畫中繪製了大量菩薩,作為佛祖的脅侍出現在説法場景或供養佛尊,與佛共弘教化。其中的“供養菩薩”,指凡是故事畫、經變畫、説法圖之外,單身或羣體禮佛、供養之狀,無具體內容的菩薩畫像,皆作“供養菩薩”,或坐、或立、或跪、或合十、或持花、或持供器等(圖3、4)。
1.3密教菩薩
指以漢密和藏密題材為主的菩薩,其形象多身着菩薩裝,以多首多臂形象出現,菩薩手持器物繁多,壁畫有經變和曼荼羅形式,且帶有明顯的金剛杵紋飾。這一類菩薩有多臂觀音、十一面觀音、珞珈山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千手千缽文殊、如意輪觀音、不空絹索觀音、地藏菩薩、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等(圖5、6、7)。由於密教菩薩的數字高清資料有限,故本次未作為研究內容。
莫高窟唐代壁畫菩薩服飾色彩
莫高窟唐代壁畫中,菩薩的服飾主要由絡腋、披帛、僧祇支、腰裙、長裙以及配飾這六部分組成。上身裝束最主要的是絡腋與披帛:“絡腋纏繞於腋下,具體形制為長條形,長短寬窄有多種變化”,“披帛從背部披下纏繞雙臂,是絡腋在不繫結不側搭情況下的一種特殊披搭方式”;上裝中的另外一種形式是僧祇支,“即僧人之覆肩衣、襯衣,菩薩則為獨臂半袖緊身衣”。下裝中的主要款式為腰裙和長裙:“腰裙多為裹於腰間的其基本長度到腳踝的裙子,或圍繫於跨部的寬巾帶”,“長裙則根據質地分為錦裙、羅裙、石榴裙等”。菩薩的配飾主要有寶冠、瓔珞、臂釧和腕釧等。
2.1華麗莊重的觀音、大勢至菩薩服飾色彩
在敦煌的相關文獻中,觀音、大勢至菩薩作為極其重要與經典的角色,多次被《敦煌學大詞典》等著述,如220窟南壁的觀音、大勢至菩薩,57窟南壁説法圖中的觀音菩薩,320窟西壁龕外觀音菩薩,217窟西壁龕外大勢至菩薩等。本文選取了唐代莫高窟代表洞窟13個,菩薩32身:其中初唐洞窟4個,菩薩10身;盛唐洞窟5個,菩薩15身;中唐洞窟2個,菩薩4身;晚唐洞窟2個,菩薩3身。
在觀音、大勢至菩薩的上身着裝中,絡腋多為土紅色與石綠色的組合,呈現以正反雙面色彩形式,如盛唐194窟東壁觀音菩薩即身披正反紅綠雙色絡腋(圖8);披帛多以冷色調石青、石綠為主,土紅、土黃的暖色調組合也有所應用,如初唐57窟南壁大勢至菩薩身穿紅綠雙色絡腋,肩披石青色半透披帛,初唐220窟南壁大勢至菩薩上身斜披棕紅色絡腋,半透花青色披帛垂下(圖9、10);上裝中的僧祇支多以土紅為主,其次為石綠。
在觀音、大勢至菩薩的下身穿着中,腰裙主要以石綠、石青為主;長裙以土紅為主,其次為土黃、黃白、黑褐色等,如盛唐320窟西壁觀音手持淨瓶、柳枝,上身斜披霧白色絡腋,下身着半透硃紅色長裙並配以石綠色腰裙(圖11)。
配飾的用色涵蓋了石綠、石青、土紅等色相。在初唐57窟中的觀音、大勢至菩薩配飾中還出現了奪目的金色,體現了唐代極具特色的瀝粉堆金技術(圖9)。
觀音、大勢至菩薩的服飾用色中(圖12),土紅色相對偏黃,呈現中彩度的棕紅色以及低彩度的絳紅色、黑紅色、深紅褐色等,當然這一色相中也出現了彩度相對較高的硃紅色等。土黃色多以高明度低彩度的黃白色,以及中明度低彩度的棕黃色、土黃色為主。石青色多集中在中彩度區域,呈現一系列的灰藍色。石綠色相對豐富,位於中、中高明度,彩度有較低的一系列灰綠色,如蟹青、苔綠等,另有一部分彩度相對較高的如三綠、果綠等。除以上主要的色相外,黑褐色、黑灰色、紫灰色等也佔有一定比例。
在色彩搭配組合上,觀音、大勢至菩薩整體莊重華麗、深沉。用色以四色為主,五色和六色也有較多的應用,多則可達八色組合(圖13)。色組的明度對比以中長、中中調為主,給人以莊重、雄偉之感(圖14)。
2.2輕盈明快的脅侍供養菩薩服飾色彩
脅侍供養菩薩作為與佛共弘教化的菩薩,在壁畫中有大量呈現。本文主要選取了唐代莫高窟代表洞窟11個,菩薩44身:其中初唐洞窟5個,菩薩26身;盛唐洞窟3個,菩薩8身;中唐洞窟2個,菩薩5身;晚唐洞窟1個,菩薩5身。
唐代社會經濟繁榮,菩薩受到本土化影響,大膽袒露上身,體現了大唐的盛世之音與積極豪放的態度。莫高窟唐代壁畫中脅侍供養菩薩多是上身赤裸,服裝色彩組合也較為豐富。上身絡腋以土紅、石綠為主,並且以雙色或單色形式出現。披帛則以冷色石青、石綠為主,如初唐322窟脅侍供養菩薩,身着棕紅色絡腋,肩披灰綠色披帛(圖15),同窟的另一組菩薩衣着硃紅色絡腋,肩披半透紫灰色披帛(圖16)。下身腰裙以石綠為主,土紅次之。長裙以土紅、土黃(偏黃白)、石綠為主,如初唐329窟脅侍供養菩薩(圖17)上身赤裸,下着綠色紅邊腰裙,白色石青邊長裙墜地;初唐220窟脅侍供養菩薩(圖18),腰裙壁畫已脱落為土黃色,下穿輕盈透體淡綠色長裙。配飾的瓔珞、項圈、臂釧、腕釧等相對簡化,以土紅、土黃為主。
圖15:菩薩322窟
圖16:菩薩 322窟
圖17:菩薩329窟
圖18:菩薩220窟
脅侍供養菩薩的服飾用色中(圖19),土紅色多呈現中彩度的棕紅色、辰砂色、赤茶色等。土黃色多為高明度、低彩度的黃白色,以及中高明度低彩度的棕黃色、土黃色。石青色多集中在中低彩度區域,呈現一系列的灰藍色,其中的變化相對豐富,既有偏紅的藍紫色、偏綠色的湖藍色以及羣青、花青色等。石綠色仍位於中、中高明度,有彩度較低的一系列灰綠色,如蟹青、豆綠色等,另外還有大部分的淡灰綠色,並且出現了部分偏黃的橄欖綠色。另外黑褐色、黑灰色、紫灰色等同樣也在脅侍供養菩薩服裝中佔有一定比例。
在色彩搭配組合上,脅侍供養菩薩整體輕盈素雅,簡練又不失莊重。色彩組合同樣也以四色組合為主,但其中簡約的三色組合有較多應用(圖20),其次為五色組合;色彩間的明度以高長調、中長調為主,整體明快、鮮明(圖21)。
莫高窟唐代壁畫菩薩服飾色彩分析:
3.1色彩調性與色彩語意
觀音、大勢至菩薩服飾形制統一,色彩華麗莊重,配飾精美。着裝多以自上而下紅(絡腋)、綠(腰裙)、紅(長裙)的基本形式出現,但其中也有不同的色彩組合變化。整體的彩度比脅侍供養菩薩略高,明度對比相對較弱;色彩調性集中在中、中低彩度和明度的暗調、鈍調、灰調、以及柔和色調;色彩語義傳達出華麗古典、精緻考究、自然的意向,多給人帶來莊重、精緻、有文化氣息的、華麗、傳統、平和温柔的視覺感(圖22)。
脅侍供養菩薩,相較於觀音、大勢至菩薩多出現上身赤裸(圖26),用色雖仍以土紅、石綠、石青、土黃為主,但整體的彩度略低,明度對比相對較強。在服飾的色彩組合上更為自由。從色彩調性圖中看,脅侍供養菩薩的服飾用色以暗調、鈍調、柔和色調以及淺灰色調為主;色彩語義傳達出古典考究、精緻自然、清爽閒適的意向,給人帶來平和傳統、灑脱素雅、安寧清雅的視覺感,對比觀音、大勢至菩薩更為活潑、灑脱(圖23)。
3.2菩薩服飾色彩的形式美感:
(1)均衡美感:
觀音、大勢至以及脅侍供養菩薩的服飾色彩,多使用了的平衡的色彩組合。當多位菩薩之間形成組合時,會使用對稱、鏡像的色彩搭配,如初唐322窟北壁《阿彌陀經變》中,觀音、大勢至菩薩即採用了對稱的用色組合,上身均着土紅色絡腋搭配石青披帛,下穿石青色腰裙與黃白色長裙(圖24)。另外,便是採用反相互為對比色的不對稱交替組合,如初唐57窟西壁龕外左右兩側的脅侍供養菩薩,上身着裝分別以石綠和土紅為主,形成互為對比色組合以取得視覺均衡(圖25)。
(2)對比調和
作為佛造像藝術,菩薩的服飾用色首先運用強烈的紅綠對比,達到了豐富的視覺感,並且通過與金色等不同色彩的瓔珞配飾相結合,更顯華美。另外,在大面積冷(石青、石綠)或暖(土紅、土黃)的組合基調上,加入適量小面積點綴的對比色(圖27);或是在處理菩薩服飾與背景的關係上,進行冷暖的對比呼應(圖28),從而增強了色彩之間的層次感。
(3)節奏韻律
菩薩的服飾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不同於以往的敦煌色彩印象。遍佈洞窟四壁的敦煌壁畫尺度宏大,內容繁多,人們在整體觀看時其色彩往往是分散性的;壁畫組成部分的裝飾圖案如藻井、平棋、背光、華蓋和邊飾等,多是連續和規整的,其色彩組合表現出了更多的規則性裝飾美感。而菩薩服飾色彩展現給我們的是穿戴在特定人物身軀外部的一種流動的、渾然一體的韻律感。她的服飾色彩與服裝形制相結合,通過大小、寬窄、透與不透的對比手法,以及層疊、纏繞、懸垂等多種穿搭方式,加上貼合女性化的人體曲線,形成了自然而流暢的褶襉等豐富的視覺效果(圖29、30、31)。上身的絡腋、披帛條帶狀纏繞所帶來的部分裸露,以及半透明效果的呈現,使菩薩的膚色與服裝色彩形成豐富的層次感,使畫面不再是單純的紅黃藍綠對比所產生的豔麗和厚重,而是更為輕盈、平和,增強了菩薩慈悲柔美形象的傳達,為敦煌色彩注入了動感與生命力。
結論
莫高窟唐代壁畫中為人們描繪了精彩的佛國之象,同時也展現了眾多佛國人物,如我們所熟知的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伎樂飛天等。其中菩薩作為佛教的典型形象,他們的服飾用色既體現了等級地位,也展現了自身形象的特點。
(1)觀音、大勢至菩薩和脅侍供養菩薩的服飾主要由絡腋、披帛、僧祇支、腰裙、長裙以及寶冠瓔珞等配飾組成,其服飾用色均以土黃、土紅、石綠、石青四種基本色相為主,彩度為中、中低,明度以中、中高為主。兩類菩薩的服飾用色以四色搭配的為多,以土紅、石綠的對比色組合為主。其中觀音、大勢至菩薩用色相對厚重,用色數量繁多,如出現了色數繁多的六色、八色組合,呈現華麗、莊重感。脅侍供養菩薩上身赤裸的較多,故此在整體上色彩明度較高,用色數量略簡,如簡約的紅綠藍、紅綠黃三色組合,呈現輕盈、灑脱的面貌。
(2)菩薩服飾用色充分傳達了色彩的形式美感:在多位菩薩組合時,以對稱或反相對比色組合達到均衡的美感;或運用大小面積、人物與背景之間的紅綠色對比調和,增強色彩層次;再者便是通過與服裝形制的結合表現生動的節奏韻律。
(3)莫高窟唐代壁畫中的菩薩更呈現了世俗化的人性與佛教神性的結合。體態面貌有着女性的婀娜,長裙等服飾也與現實人物有着相同的穿着表現,加上其條帶裝服飾通過垂搭、纏繞等形式,將人體動勢與色彩完美結合,帶來充滿神性的飄逸感。在莊嚴的佛國世界裏,菩薩和藹親祥,美麗動人,輕盈平和。其服飾色彩的選取用色、配色方法等增強了菩薩慈悲柔美的形象及人格美,投射出理想化的女性之美,是人們心目中一切美好的象徵;通過對服飾色彩調性和語意的變化,創作者對菩薩形象有意美化、豐富和誇張,傳達出或端莊典雅、或文靜純真、或智慧深沉、或謙虛安靜等不同的性格特點;色彩形式美感的運用也使菩薩形象異常突顯,使其處於整幅畫面中舉足輕重的角色地位。這些服飾色彩的變化運用方式,對菩薩形象的塑造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唐代現實生活中所流行的女性服飾色彩的一種反映。
本文只基於兩類菩薩服飾用色做了初步的分析,在日後的探索學習中,還需進一步研究發現與菩薩服飾相關的諸多問題。請相關專家進行批評指正。
* 基金項目: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15年度柒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基金(編號:2015立項第05號)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三.日本:平凡社,1982.
[2] 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四.日本:平凡社,1982.
[3] 季羨林.敦煌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
[4] 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02:尊像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2002.
[5] 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10:密教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2002.
[6] 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全集24:服飾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2002.
[7] 中國敦煌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敦煌壁畫全集5:敦煌初唐.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8] 中國敦煌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敦煌壁畫全集6:敦煌盛唐.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9] 中國敦煌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敦煌壁畫全集7:敦煌中唐.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10] 中國敦煌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敦煌壁畫全集8:敦煌晚唐.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11] 段文傑.敦煌石窟藝術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
[12] 常沙娜.中國敦煌歷代裝飾圖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13] 常沙娜.中國敦煌歷代服飾圖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14] 趙樸初.佛教常識答問.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15] 杜繼文.佛教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16] 阮立. 唐敦煌壁畫女性形象研究[D].上海大學,2011.
[17] 謝雨珂. 莫高窟盛唐菩薩服飾特點的應用研究[D].四川師範大學,2013.
[18] 趙敏. 敦煌莫高窟菩薩披帛及隋唐五代世俗女性披帛研究[D].東華大學,2006.
[19] 張植屹. 觀世音菩薩服飾漢化個案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08.
[20] 葛英穎. 漢地佛教服飾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
來源:流行色 ,作者徐欣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