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大理市喜洲鎮周城村,是一個白族聚居的村落,這裏有1500多户人家,共8000多人。這裏的白族婦女尤為擅長扎染和刺鏽,所以周城素有“扎染之鄉”的美譽。周城扎染全靠手工製作,經過手工繪圖、扎縫、染漂、扎花、碾平等工序製成。(圖/文 薄高鵬)
昔日周城白族先輩們趕馬馱貨走夷方、下海捕魚都成了老人擺古的話題,但周城白族從事手工藝品加工的習慣一直沿襲着。
扎染又稱絞纈染,俗稱扎花布,是將白布按繪製好的圖案用線縫紮起來,染以天然的植物染料,經漂洗拆線後即呈現出美麗古樸的圖案。
周城扎染用的布料大部分是棉紗布,這樣的布料價格相對低廉,利於批量生產,也便於大眾消費,當然也有少部分客户會定製一些高檔材料的扎染製品。
白族婦女張鳳良從小跟着祖母和母親學習扎染,如今她也是十里八鄉的扎染製作工藝能手,但是有着一千多年曆史的扎染在周城也遇到了製作週期長,但是收入低的尷尬境地。
張鳳泉説,扎染工序中屬扎花最費工費時,她手裏捧的名叫“風花雪月扎”,製作它需要一週的時間,但送到染坊僅僅能賣50塊錢。
張鳳良介紹,扎花前要進行手工繪圖、描圖、製版扎孔、印刷,然後才是手工扎花。張鳳良説現在做這個工序的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婦女,年輕人基本上沒人願意幹,因為費時費工還不掙錢。
兩位老人正在給已經紮成花的布料加温上色。
雲南扎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段銀開正在給紮好的布料上色。扎染所用的染料是用板藍根等植物做成的。
張鳳泉説,經過複雜的浸染上色工序後就可以拆線了。在拆線過程中,必須十分小心,因為如果不小心把布料弄爛了,這十多天的時間就等於白忙活了。
張鳳良慢慢地拆開細線,一塊原本白色的布料漸漸透出了花紋。
張鳳泉展示製作好的扎染製品。她説,這塊製作好的扎染布料才能賣一百多塊錢。
如今很多扎染作坊為了適應當地旅遊市場需求,增加了遊客親自體驗製作扎染的項目。幾位老人在作坊一角扎制一些手絹大小的製品,這樣做是為了能讓遊客更直觀的瞭解扎染的製作過程。
扎染布由手工針縫線扎,反覆冷染浸製而成,精工製作,色彩絢麗,用扎染布製作的工藝品既充滿濃濃的民族風味,也很具現代韻味。
如今扎染布料不僅做白族服飾,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周城人利用扎染獨特的魅力把它們製作成更多樣式的現代服飾及生活用品。
如今白族扎染技藝的傳承面臨工人老齡化、現代織染技術的衝擊等困境。要想把這項傳統技藝傳承下去,還需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其中,在傳統的基礎上加入創新理念,生產出更多更受歡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