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的悲劇:曾屹立千年不倒,卻在60多年前成為了歷史
“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在北方,鄉間的男女老少都熟悉這首歌謠,它將北方的四大勝跡串聯在一起,而趙州橋就是其中之一。從公元605年至今,趙州橋已經有14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
如果要給中國的橋頒發一個最高的獎項,那麼趙州橋必定是第一個。
數據中的趙州橋
趙州橋,又被稱為安濟橋,位於河北省趙縣,隋朝大業初年為李春所建。趙州橋淨跨37米,寬9米,拱矢高度723米,中間行車馬,兩旁走行人,是一座空腹式的圓弧形石拱橋。
令人稱奇的是,如此長橋竟全部月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一橋飛架37米寬的河面之,如長虹落下。
而趙州橋在設計上也極為精巧,在大橋洞上方的左右兩側,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平時,河水從大橋洞流過,發洪水時,河水便可從4個小橋洞流過。
這種設計,不僅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衝擊,使橋不易被大水沖毀,同時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省了石科。可以説,在建橋史上,這是一個創舉。
據對世界橋樑的考證顯示,像這樣的敞肩拱橋,歐洲到19世紀中期才出現,比我國晚了1200多年。
趙州橋建成後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1966年邢台發生7.6級地震,邢台距這裏只有40多公里,趙州橋卻沒有被破壞。
上個世紀,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説,
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説明了一切。
趙州橋的沉浮
趙州橋自唐代到新中國建立1000多年來,有記載和無記載的修繕工程一共有8次,參與修繕的有郡守、學子、鄉民、僧人。唯有嘉陵四十一年的第四次修繕,資助者是一位身份特殊的人物——郡人西漳(今南西章村)趙芬,皇明御用監太監。
據翟汝孝《重修大石橋記稱:“嘉靖壬戌(公元1562年)冬十二月興工,至次年癸亥四月十五日告成。”歷時五個月,修前“近歲轍跡所蹂,已逮橋之鐵梁矣。”
就是説,由於車輛碾壓,石橋損壞嚴重,橋面毀壞殆盡,已經裸露出橋面石板之下的鐵拉桿。
此次主要修繕了“南北碼頭及欄檻柱腳”,並仿照原來欄板、望柱上的龍獸圖案雕刻,“復如舊制”。另外增加了一些新的“故事形象”。
由此施工“備極工巧”,修葺後的安濟橋(趙州橋),“煥然維新,境內改觀矣”。可見,此次修繕除了更換殘件外,還注重了藝術性。
1933年,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在河北進行野外考察時,聽到了“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這句民謠。
被遺忘許久的趙州橋,再次在中外橋樑史上贏得了舉世矚目的地位。
趙州橋成為歷史
經過了那麼多次修繕,走過千年風雨的趙州橋,為何在60年前成為歷史呢?
這主要是因為趙州橋在1955年進行的第八次修繕工作。當時出於橋樑本身的稱重性,和行人的安全着想,工程師用現代的混泥土取代了原始的青灰色沙石,這次的修繕工作幾乎讓趙州橋“改頭換面”,規模龐大,整整經過3年才完工。
很多人在看過修繕之後的趙州橋,最強烈的感受是,鋼筋混凝土材料讓整座橋失去了靈魂,它再也不是那個曾獲帝王賜名的古橋,也不是那個集實用性和美感於一身的古橋了。這次修繕後,石橋從此禁止車輛通行。
1961年,趙州橋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河北省政府以趙州橋為中心,成立趙州橋公園,用以保護趙州橋。1986年,管理部門在趙州橋旁邊,按照原貌新建了一座古橋,一滿足通行汽車的需要。
雖然,原來的趙州橋徹底成為了歷史,但人們不會忘記它曾經創造過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