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劉麗
我在北方的一個小縣城長大,那裏是真正的平原,一馬平川,放眼望去,別説什麼山了,連個小土丘都看不到。長大後離開家鄉,又去了海邊的一個城市讀書,直到畢業後來濟南工作,我才真正地見到了山。
濟南三面環山,隨處可以看到一座又一座的山,叫上名字來的,更多是叫不上名字來的。剛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對這種“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城市結構充滿新鮮和好奇。
若干年後,當我習慣了這座城市,濟南的山便像故鄉的平原一樣深深地烙在了心上。
最近幾年,我喜歡上了户外活動,週末空閒的時候常常去爬山,有時候是一個人,有時候跟三五知己。市區裏面的山大都被開發成山體公園,環境優美適合溜腿兒,只是少了些原始的味道;南部山區去過幾次,農家樂也吃過一些,但多數是郊遊的性質,匆匆地來,然後匆匆地離開。
所以,溜腿兒也好,郊遊也罷,我從來沒有真正走進過山裏,更不瞭解山裏的人是如何生活的。我就像是一個路人,與之擦肩而過,見過,但不認識,更談不上了解。
2019元旦過後的週末,我參加了一個自發組織的公益活動,走進了南部山區一個的山村。去之前我還特意上網查了下這個村子,不知道是太偏僻了還是村子太小了,網上能夠查到的信息寥寥無幾。
車子在蜿蜒的山路上左拐右拐、左拐右拐,我終於知道了啥叫“山路十八彎”。此時山上光禿禿的,樹上葉子掉了,地上草也枯了,沒有了草木的遮擋,視野倒變得開闊了許多。置身於大山中,越發覺得山很大,我們很小。
到了村子後,一行人跟村幹部進行了簡單的溝通,就帶着提前準備好的東西分成兩組行動。我們一組跟着前任老村長,去拜訪其中的四户困難家庭,而另外一組在年輕村幹部的帶領下去了其他的六户人家。
山裏的房子不集中,大都依山順勢而建,所以村裏的路也是忽上忽下的,我從未在這樣的路上負重前行過,所以走起來還真有點兒費勁,幸虧同行的小夥子出手相助才不至於太狼狽。
老村長是個慈祥的老人,年近七十,腿腳不好,早年一次意外落下的殘疾。現在雖已退居二線,但仍為村裏大大小小的事情操心着。
我們去的前三户人家,家裏不是有病人就是有殘疾人,房子從外面看雖然不算太差,但裏面着實有些簡陋,好在有老伴兒或兒女照顧,還勉強過得下去。
印象最深的是第四户人家,從外面看是嶄新的二層小樓,進去之前我們都有些詫異:這麼好的條件,村長為什麼帶我們過來?但當我們走進大門,確切的説壓根就沒有門,一樓的大廳敞開着,裏面亂七八糟地堆着些柴火;卧室有門,虛掩着,我們推門進去,屋子裏沒有任何裝修,完完全全的毛坯房,同樣亂七八糟地堆着些柴火;屋中間有個爐子,但是沒有點着,感覺房間裏還沒有外面暖和。爐子前面有幾個並不太乾淨的塑料桶,桶上面的塑料袋裏裝着些饅頭、包子啥的。環顧一週,最後才發現靠牆的牀上堆着一些黑乎乎的被子,小山一樣堆起來的被子下,有一張黑乎乎的又瘦又老的臉,幾乎跟被子融為一體,甚至都看不清他的樣子。
回來的路上,大家對剛剛看到的那一幕仍然無法忘懷,你一言我一語。老村長便講了關於老人的一些事情:躺在牀上的老人,已經八十六歲,年輕時因為家庭條件等原因終生未娶,故而膝下無子。前幾年,村裏幹部考慮到他高齡無人照顧曾提議送他去養老院,那時腿腳還利索的老人固執不去。再後來他意外摔傷癱瘓在牀,而這種情況養老院又不收,於是老人就這樣吃喝拉撒睡都在牀上生活了五年。至於房子,是他侄子在老人的宅基地上修建的,讓老人也算有了個遮風擋雨的地方;老人百年之後,房子和宅基地歸其侄子所有。這就是為什麼如此落魄的一個老人會住着從外面來看很不錯的一座新房子。
老人癱瘓在牀,五年還能活着,想必還是有人時不時來關照下的,要不桶裏那些現成吃的是怎麼來的,但這從老人生活的現狀來看,他受到的關照好像也僅僅就是這些,根本毫無生活質量可言。我們忽然意識到,其實我們送來的那些米、面、肉,對於躺在牀上的老人根本沒有一丁點兒的幫助,因為他根本就沒辦法自己做。我們初衷是想自發做了點兒好事,但對於這位真正需要幫助的老人,我們卻什麼都沒幫上,一想到這裏我們都有些失落。
離開老人的家不久,我們就看到村裏的一箇中老年人用扁擔挑着一些東西,從外包裝上看好像是我們剛剛送給老人的那些東西,但是大家並沒有人上前詢問和阻止。一來,不知道他跟那個老人是什麼關係;二來,就算沒人拿走,東西放在老人那裏的確也沒有什麼用。如果取走東西的人,做熟後能給老人送一碗熱湯、一個熱饅頭也是好的,我們希望是這樣子。
從小山村回來以後,每當天氣變冷的時候,我總會不經意間地想起那個在癱瘓在牀的孤寡老人。我們年輕力壯,能跑能跳,都凍得哆哆嗦嗦。那個老人是如何捱過這一天又一天的寒冷,每一分每一秒恐怕都是一種煎熬吧。
以前偶爾也會看到類似的報道,感觸也有,但隔着屏幕不會太深;當親眼看到時,那種衝擊力真的是直擊內心深處。我常常在想:一個人究竟有多大的勇氣,可以孤苦地走完自己的一生。沒有活好的能力,又沒有結束的勇氣,那種無助才是真正的悲哀吧。餘華説,“不要問活着的意義是什麼,活着本身就是意義”。可是,這樣的活着本身意義在哪裏呢?
如今,單身的人很多,適齡未婚的,過了適齡依然未婚的,受過傷離婚的,苦苦尋覓無果後,很多時候也會無奈地説出“一個人也挺好”的話,是寬慰自己亦或是回應周圍人的種種追問。
“一個人也挺好”,看起來似乎也挺好: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時不時來場説走就走的旅行,沒有婆媳翁婿間的矛盾,沒有家庭的雞毛蒜皮,沒有輔導孩子功課時的雞飛狗跳。。。。。。只是這個時候,所謂的“一個人”不過是僅僅指尚未成家傳統意義上的一個人。實際上呢?當然不是,我們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一羣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一份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每日忙忙碌碌,生活過得豐富多彩,至於伴侶,有當然好,沒有好像也沒什麼不好,最多覺得是種遺憾而已。
人這一輩子,只能活一次,所以人生是條沒有歸途的單行旅程,一路走來,每個人都曾年輕過,但不是每個人都曾老過。你是否曾想過,當年輕做決定時的種種客觀因素,在年老時或許已經不復存在。父母終有一天會先一步離開,兄弟姐妹有自己的生活需要經營,朋友更是如此,工作有一天也不再需要你。當圍在身邊的人一個個離你而去,當身體上的零部件件老化,當躺在牀上“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時候,當你覺得不再被需要,而是需要別人的時候。。。。。。我想,到那個時候,不是所有的人有底氣、有勇氣説出那句“一個人也挺好”的話來了吧。
身體健康,子孫滿堂,是大多數人晚年幸福的樣子。
有個單身的女性朋友曾感慨地説:“我要是年輕八歲就好了,一切都會跟現在不一樣”。我回答她:“八年後的你依然會羨慕現在的自己,即便真得可以回到過去,結果未必就不一樣。”
韓國有部電影,具體名字不記得了。故事大體是講主人公年紀輕輕意外死去,他不甘心,然後就祈求上帝讓他重新來過以避免意外。結果上帝給了他100次機會,他雖然避免了之前的各種意外,但總會以另外一種新的意外方式死去。
我們年輕時做的每個選擇,也許是那個時候我們能做的唯一選擇。像我的那個女性朋友一樣,很多人總覺得如果可以回到過去,自己肯定會比當時做得更好,肯定也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結果就不會是今天的這個樣子了。可是你卻別忘了,時過多年,我們增長的不只有年齡,還有閲歷和智慧。以我們現在成熟的心智去看年輕時自己的所作所為,自然是看得一清二楚。只可惜,“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很少有人在可以肆意揮霍的青春期,就擁有歷經滄桑的成熟。
所以,每個人在回首往事時,多多少少都會留有遺憾。
説了這麼多,我絕不是説人生一個人過就一定不好,也有不少人一個人活成了千軍萬馬。畢竟,這一生真正陪伴自己的終究只有自己。無論哪種選擇都沒有對錯,只是選擇不一樣而已。
壹點號琉璃時光
作者簡介:劉麗,壹點號琉璃時光,一個在濟南生活多年的80後,喜歡在平凡的生活中,記錄身邊的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