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遺寶:大佛寺石窟

本文轉自:人民網-陝西頻道

絲路遺寶:大佛寺石窟

陝西彬縣大佛寺石窟外景。人民網袁飛 攝

彬縣大佛寺石窟位於今陝西省彬州市的清涼山腳下,為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為紀念在抗擊薛舉薛仁杲大戰中陣亡的將士們而修建,初名應福寺,北宋仁宗時改名慶壽寺,明代以來俗稱大佛寺,距唐長安城(今西安市)160多公里。在疫情趨於平穩,文旅日漸復甦的環境下,遊客紛紛驅車前往彬州市大佛寺一探這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佛教建築遺蹟。

近日氣温居高不下,烈日之下,大佛寺內外仍有遊客緩步前來,寺外的馬路對面還設有專門供遊人燒香參拜之處。入寺口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掃碼、測温、戴口罩,秩序井然。寺內雖植被豐富,仍難敵正午的陽光炙烤,遊人們紛紛坐在牆角樹下納涼解渴。

寺內護樓是大佛寺的主體建築,共5層,高38米,起着保護大佛窟的重要作用。護樓採用因山起剎,依窟造樓的原則,結構奇巧,氣勢恢宏。

伴着一步步的台階而上,可逐步領略到大佛寺各色石窟雕像的尊榮百態,洞窟內外更有冬夏之別。洞內大小石窟佛龕多有不同程度的破損,雖令人惋惜但仍感震撼,特別是目睹到全寺的中心:大佛窟,更難掩心中激動。

大佛洞窟內平面近似半圓形,環繞遊人,窟平面為半圓形,徑約34米,高31米。窟內有一佛二菩薩石胎泥彩塑像3尊。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寬13米、手高4.5米、指長2米。

“好高好大呀!他們是怎麼做的呢?”遊人中,一孩子稚嫩地提問聲引人側目微笑,無奈父母也只能查閲資料後方能解答。千佛洞則位於大佛窟東側,為中心柱式結構,由3個相連的小洞組成,兩邊較深,中間略淺,窟中造像有300餘尊。

全寺因山起剎,依崖鑿窟,雕石成像,共130孔洞窟,錯落有致地分佈於40米長的東西向立體崖面上,共有佛龕446處,造像1980餘尊,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

彬州市大佛寺石窟作為我國唐代佛教文化及石窟藝術的重要實物代表,其位於西出長安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第一站,既是陝西境內最大的石窟羣,更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佛教文化在東亞的傳播與交流,是研究中國佛教及石窟藝術的重要寶藏。(袁飛、孫挺)

絲路遺寶:大佛寺石窟

陝西彬縣大佛寺石窟。人民網袁飛 攝
絲路遺寶:大佛寺石窟

在文旅日漸復甦的環境下,遊客遊覽大佛寺石窟。人民網袁飛 攝
絲路遺寶:大佛寺石窟

陝西彬縣大佛寺石窟。人民網袁飛 攝
絲路遺寶:大佛寺石窟

陝西彬縣大佛寺石窟。人民網袁飛 攝
絲路遺寶:大佛寺石窟

陝西彬縣大佛寺石窟。人民網袁飛 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84 字。

轉載請註明: 絲路遺寶:大佛寺石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