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你還會時不時地想到去逛逛家附近的公園嗎?
幾十年前公園裏隨處可見捧書苦讀的人,如今,那些人在何處?
去《公·園》尋找“公園回憶” ▲
正在多倫現代美術館裏進行的以公園為主題的攝影師聯展——“公·園”近日吸引了不少觀眾前來參觀。
有人在這裏找到了幾十年前公共空間的回憶;有人在影像中看到了當下種種不可思議卻又理所當然的行為。
展覽特邀btr、蔡東東、弗搭界小組、甘瑩瑩、顧錚、郭盈光、陸元敏、鳥頭小組、徐傑、許海峯、薛寶其等參與,意在呈現藝術家所看到和講述的關於“園”的故事,進而延伸至“園”及其背後的城市的“公”的話題。
此次展覽的學術主持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攝影史論與評論家顧錚認為,展覽名“公·園”之間輔以一點,為“公園”賦予更多的含義——強調了公共性,也是城市自然生長形成的必然需求。
今年87歲的薛寶其聲如洪鐘,是此次參展的15位攝影師中年紀最大的一位,攝影生涯跨度接近五十年時間。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他掛着相機在家附近的復興公園拍攝多年,完成了“讀書熱”“夕陽贊”“獨生子女”三個系列。
展覽中的很多照片都能看出時代變遷 ▲
近40年後回望這些作品,會發現當時的人們對知識的渴望近乎狂熱,當然,也是對知識改變命運的嚮往。
按照薛寶其自己的闡述,讀書熱的興起代表着在1980年代中國準備進入高速發展的時刻,個人改變命運的渴望與國家的發展前景之間建立起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確定性。
薛寶其《讀書大熱潮之復興公園》 ▲
這是讀書熱產生的時代背景,也是他歷時七年耗費大量膠片對這一現象進行長期記錄的根本原因。
80後藝術家郭盈光的作品《順從的幸福》結合了錄像、裝置、藝術家書的形式。
人民公園的“相親角”成為她錄像中的主要場所,那一個個前來為自己的子女尋找幸福的老人在鏡頭前毫不遮掩的急迫卻又挑剔的神情與口吻令人印象深刻。
郭盈光《順從的幸福》 ▲
殷漪的作品《為了告別的聚會》位於美術館的一樓,從三樓往下看,一張中國傳統的“圓台面”成為被賦予更多衍生情感的聲音裝置作品,作品以15個放在聚餐式“圓台面”玻璃罩中、收錄魯迅公園(原虹口公園)中歌唱聲音的揚聲器,配合每半小時發生的小號演奏。小號演奏的曲調都是為了這個展覽而特別製作的。
殷漪《為了告別的聚會》 ▲
這件作品源自殷漪對於魯迅公園每週末自發形成的百餘人的合唱團的疑問:這麼多退休老人何以會在每個週末聚集在公園唱響屬於他們時代的歌?為什麼他們會選擇使用這種方式發聲?又是為什麼他們會選擇在公園?他們之所以來到公園,又與他們的居住狀況、人際交往和社會關係相關。
btr《聚2020》 ▲
朱浩《野餐盒裏的波拉片》 ▲
弗搭界《星期六上午在魯迅公園》 ▲
徐傑《公園》 ▲
鳥頭《中山公園》 ▲
正如策展人施瀚濤所言,“公園是都市生活空間的一部分,常又充當都市生活的儀式之地。”
只是,時間一往無前,公園池水依舊如昨,人羣卻無法再回到從前。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徐佳和
編輯:小開
圖片:主辦方供圖
©新民晚報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