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石頭村。這座村子裏,房子是石頭搭的,洗衣板是銅板石做的,溝渠上也鋪着石頭砌成的橋……
浙江東部寧海縣一個小山崗,彎彎曲曲的卵石路串起了許家山石頭村。《寧海縣地名志》所載:南宋末年,右丞相葉夢鼎的後代葉大卿父子從寧海胡陳鄉避亂至此定居,至今已有700餘年歷史。
“我們村歷史上一直比較興旺,寧象古道從這裏經過。”石頭村所在的許民村黨支部書記戴伸一説,“公路通了之後我們變成了交通末梢,改革開放後外出打工的人很多,不願意回來造房子,許多石頭房子才得以保留了下來。”
戴伸一介紹,村中現存石屋大多為清中晚期至民國年間所建,均以當地特有的黑色玄武岩堆壘而成。這種石材外呈黃銅色,內具青銅色,叩之有金石之聲,外形如板狀,是上好的建築材料。
當地山高路遠、交通不便,加之石料取用方便、石質堅硬,當地人就地取材,靠山吃山,砌石牆、築石屋、鋪石路、建石橋、刻石窗,造石碾,闢石巷……站在山頂遠眺,近300户石屋依山散佈、隨地勢起伏,從東往西漸次升高,形成華東地區難得一見的獨特景緻。
許家山石頭村的石屋建築材料中,石材佔了百分之八十——牆體由石塊壘疊而成,石縫間極少用水泥或石灰抿縫。窗户用碎石條搭出簡單的幾何圖案,門的上框放一塊石板,兩邊排上整齊的石頭,底部再嵌上一塊平滑的石條當門檻……在當地人看來,這些石門、石窗不僅堅固實惠,而且舒適耐用,住在通風的石屋裏,夏天清涼消暑。
歷經數百年風霜,石頭村難免顯露頹貌,銅板石光澤不再,反而更添一份滄桑。雨水到來時,遍地石頭變得潤澤,花草生長其間,隨處清新。
2010年7月,許家山石頭村被評為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山村體驗、文化交流、療養度假、休閒運動、娛樂購物……近些年,村莊克服了基礎差、位置偏、資金不足等困難,引進了民宿酒店、房車露營公園等高端民宿產業,秉持“保護性開發”理念,將村內老屋修繕後與社會資本共同運營。如今,石村瓷坊、了月香館、石澗書吧、牛欄坊酒吧等新興旅遊業態正蓬勃興起。
從一個債務多、矛盾多、光棍多的“三多村”,到現在的收入多、榮譽多、遊客多的“新三多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06年的3460元變為2020年的37500元,去年遊客量突破50萬人次。
牽牛耕田、搗番薯制酒、編竹做籃……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間地頭自得其樂,傳統生活方式在這裏得到延續,恰若當代“桃花源”。(記者鄭夢雨、魏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