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以“牛”為稱的街巷地名有數十個,溯其淵源多有掌故

銀鼠辭舊歲,金牛迎新春。2021年是農曆辛丑年,醜在十二生肖中配屬牛,俗稱“牛年”。在京城數以千計的街巷地名中以“牛”為稱的有數十個,溯其淵源,多有掌故。

京城以“牛”為稱的街巷地名有數十個,溯其淵源多有掌故

牛角衚衕、牛犄角衚衕、牛蹄衚衕

因地形而得名

北京城曾有過多條牛角衚衕和牛犄角衚衕,至1990年尚存5條可尋,而今多已消失。

東城有牛角衚衕,位於東花市大街與花市斜街之間,明代因兩條衚衕連起來好似牛角的形狀,故名,屬崇北坊。清代光緒年間統稱牛角灣,民國時期沿用。1965年以所處方位改稱北角灣衚衕、南分角灣衚衕。這一帶原是墳地和臭水溝,居民生活貧困,曾稱窮八家、八間房,1949年以後得以逐步改善,而今已拆除,建成樓羣小區。

牛犄角衚衕位於東城崇文門外,因形如彎曲的牛角得名,清光緒年間這裏是臭水塘,因清末在此開設戲園,得名廣興園。當時的牛犄角衚衕長不過幾十米,十分狹小,附近還有鳥槍衚衕、火雞衚衕。1965年地名修改時,這三條小衚衕併入廣興衚衕,今已不存。

東牛角衚衕與西牛角衚衕均屬西長安街街道,明代為小時雍坊,清代為鑲紅旗地界。其中東牛角衚衕為南北彎曲走向,北起太僕寺街,南至力學衚衕,長140米,因早年間衚衕彎曲,形似牛角,故清代稱牛角衚衕。1911年以後,為與太僕寺街西段的牛角衚衕相別而改稱東牛角衚衕。西牛角衚衕北起太僕寺街,南至堂子衚衕,長100米,最窄處不到1米。也因早年間衚衕彎曲,形似牛角,清代稱牛角衚衕,也稱牛犄角衚衕。1911年以後改稱西牛角衚衕,與東牛角衚衕相對。清代及民國以來,一直為平房區,今屬太僕寺街社區。

前牛角衚衕與後牛角衚衕均屬新街口街道,地處西直門大街北側,明代為日中坊,清代屬鑲紅旗地界。其中前牛角衚衕東起後牛角衚衕,西至北草廠衚衕,長130米,因早年間衚衕彎曲,形似牛角,清代稱前牛犄角衚衕,與後牛犄角衚衕相對,1965年改稱前牛角衚衕。後牛角衚衕西起大豐衚衕與五根檁衚衕、北草廠衚衕相連,東部南折至永泰衚衕,長110米。清代稱後牛犄角衚衕,1965年改稱後牛角衚衕。

牛犄角衚衕屬原西城區豐盛街道(今屬金融街街道),明代為咸宜坊,清代屬鑲紅旗地界。東起能仁衚衕,西至太平橋大街,長94米。清代稱牛犄角衚衕,因其短而窄,以形似牛的犄角而得名,屬鑲紅旗地界。1911年後改稱留題跡衚衕。坊間傳説,早年間該衚衕內有賣鹽水牛蹄筋的商販,故名牛蹄子衚衕,因不雅而被諧音為留題跡衚衕。從字面上看,“留題跡衚衕”之名難解其意。進入21世紀,該衚衕已蹤跡皆無,後建成住宅小區。

牛蹄衚衕屬原西城區福綏境街道(今屬新街口街道)。大致為東西曲折走向,東起翠花橫街,西端向南北伸延均西折至東廊下衚衕,長189米。清代稱牛蹄衚衕,因地形得名,為正紅旗地界。1911年後諧音為留題衚衕,今已不存。

前牛肉灣與後牛肉灣均屬西長安街街道,地處宣武門內大街東側,明代為宣北坊,清代屬外城。這兩條衚衕一東一西相交,略呈Y形。其中前牛肉灣西南彎曲走向,西起宣武門內大街,南至西絨線衚衕,長240米。後牛肉灣東北西南曲折走向,東起新昌衚衕,南至前牛肉灣,長229米。歷史上,此地明代稱牛肉衚衕,屬大時雍坊,清代以街巷呈彎曲狀而稱牛肉灣,民國初年稱牛肉巷。1911年後一折為二,東北部稱後牛肉灣,西南部稱前牛肉灣。而今前牛肉灣已消失,後牛肉灣尚存,經改建已取直,東起油坊衚衕,西至宣武門內大街。

牛街、牛血衚衕、羊肉衚衕

因街市得名

牛街位於西城區南部,歷史悠久,明代屬白紙坊,清代屬外城。作為街巷,牛街北起廣安門內大街,南至南橫西街西口,與右安門大街相連。長645米。據《北京牛街》載:“牛街曾名柳河村、岡上、牛肉衚衕、禮拜寺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稱:‘白紙坊,五牌二十一鋪,在新城廣寧門、右安門西南角。’有‘……牛肉衚衕,大聖安寺,小聖安寺,教子衚衕……’從其地名的排列來看,‘牛肉衚衕’所指顯系今天的牛街。而牛街一名,可能由牛肉衚衕一名演繹而來。”

“牛街”之名或開始於清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日下舊聞》中已有牛街地名出現,但成書時間與《日下舊聞》相近的《岡志》,則仍沿用舊名。另有傳説,稱牛街曾名榴街,因為這一帶曾遍植石榴,形成街巷後以此為街名。後因街中多回民,以製作的牛肉製品聞名,清代將榴街諧音為牛街。但筆者查閲多種北京坊巷籍志,均不見“榴街”之名。1949年以前牛街為土路,後改成柏油路,2001年進行拓建,成為城市主幹道。牛街以牛街禮拜寺而知名,始建於遼統和十四年,即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明成化十年(1474年),奉敕賜名“禮拜寺”。經過歷代不斷翻修和擴建,牛街禮拜寺逐步形成宏偉壯觀的古建羣體。

牛街西側有牛街頭條至六條衚衕,自北向南依次排列,呈東西走向。其中牛街四條原名羊肉衚衕,衚衕內曾有多家出售羊肉的店鋪,據傳以哈姓所開羊肉鋪“順盛齋”最大,故名。2000年始,這六條衚衕被拆除,建設成牛街西里。

牛血衚衕位於天橋街道,南起永安路,北至珠市口西大街,長約435米,寬6米。明清時在城南天橋以北的街巷內開設多家牛肉莊。因宰殺的牛血及污水被排入西龍鬚溝(今永安路),當地人呼其巷為“牛血衚衕”,清朱一新《京師坊巷志稿》沿用其稱。清末這裏是南城頗為繁華的地段,曾有“小大柵欄”之稱。其偏東支路稱“高爵街”,因地勢較高,後訛稱為“高台階”,其南口路西曾有湖南巴陵(岳陽)會館。民國初期市政公所在香廠地區進行開發建設,整治牛血衚衕和高台階,將兩巷合併,因“牛血衚衕”之名不雅而將“牛血”諧音為“留學”,稱“留學路”,其實這一地名與出國留學沒有任何關係。今設有留學路社區。

牛郎橋、卧牛衚衕、牛八寶衚衕

因景觀得名

牛郎橋地處東城南長街南口,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據傳朱棣修建北京城時,自比玉皇大帝,將皇宮比做天宮,在皇城外修了一條東西走向的御河,意為天河,並在上游的玉帶河上建織女橋,下游菖蒲河上建了一座石台木板橋,曰牛郎橋,兩橋遙遙相對。每年七月初七帶嬪妃到御河上放燈,意為牛郎織女相會引路,民間有“御河橋畔看河燈”之説。1913年打通南池子大街,把牛郎橋改為石拱橋,後因填平河溝被拆。2002年恢復菖蒲河時重修牛郎橋。

卧牛衚衕位於東城珠市口東大街東南,呈南北走向,北至珠市口東大街,南至東半壁街,因早年間街口一石板上刻有卧牛圖案,故名。據傳這卧牛為清代街中一長者所雕刻,浮雕長五尺,寬二尺六,四邊刻有柳葉、荷花、牡丹圖案,中間是一隻俯卧着的老牛,神態安詳,以此寓意勤勞、忠厚,且有安閒、自在之意。1965年該衚衕併入安國衚衕。

牛八寶衚衕屬原西城區豐盛街道,明代為金城坊,清代屬鑲紅旗地界。今屬金融街街道轄域。其東起香家園衚衕,西至阜成門南順城街,長306米。明代稱鈕家衚衕,以姓得名。清初演化為“牛巴巴衚衕”,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北京城地圖標註為“牛尾巴衚衕”,後雅化為“牛八寶衚衕”。關於“牛巴巴”的含義多有訛傳,其實這裏的“巴巴”,老北京人讀作“把爺兒”,是對男性長者的敬稱。據傳,曾有牛姓長者居住於此條衚衕,他崇尚醫道,在此開設診所,其門前置一個碩大的藥葫蘆,上書“福康堂”三個大字,遠遠地便可望見,成為街中一景。他自制藥劑,經常義務為附近百姓治病。由於醫術高超,樂善好施,時人尊稱其為“牛巴巴”(“巴”即“爺”之意),由此他所居住的這條街巷也被稱為“牛巴巴衚衕”,後諧音為“牛尾巴衚衕”“牛八寶衚衕”。今已不存。

(原標題:京城“牛地名”尋蹤)

來源:北京晚報? ? ?作者:户力平

流程編輯:u00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79 字。

轉載請註明: 京城以“牛”為稱的街巷地名有數十個,溯其淵源多有掌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