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味兒的“露營”
今年的五一國內的旅遊數據已經出爐了。受各地疫情的影響,全國國內旅遊出遊人次為1.6億,實際旅遊收入為646.8億元,跟疫情爆發之前相比,這樣出行人次和收入的確稍顯“慘淡”。不過即便沒法出遠門,人們骨子裏對“度假”的渴望還是無法被磨滅,於是這個假期,“露營”成了各平台搜索欄最熱門的詞。
不論是以前還是現在,常規的“露營”指的都是在山谷、湖畔、海邊等遠離城市的户外進行駐紮,可以生篝火,可以野炊,甚至是打獵。攜帶的物品也是輕便為主,烹飪需要的一些工具可以就地取材。但是近段時間來,“露營”似乎變得越來越不常規,換句話説,它變得越來越“繁瑣”和接地氣。
説它繁瑣是因為,除了帳篷和炊具之外,你還需要一些精緻現成的食物,適合拍照的鮮花、氣球和掛燈,如果配置更豪華一點的話,可能還需要唱歌設備和户外投影儀,最重要的是,你還要把這一切精緻地展示在社交圈,因為比起專業性,顏值更加重要。
説它接地氣是因為,不需要去遠離城市的荒野,在離家不遠的公園裏就可以完成這一切。也正是因為不需要離家很遠,安全性較高,除了年輕人以外,家庭出遊也成了露營的主要羣體。比起以前在户外的“吃苦受罪”,現在更多的是安全舒適。
被”憋壞“的人需要一個出口
清明假期因為疫情回不了家,我和朋友一起去了當地的一個户外公園踏青,因為只是抱着天氣好出去走走的心態,所以當看到公園裏密密麻麻的帳篷時,我還是被嚇到了,空手而來的我們在這些“帳篷堆”裏彷彿才是異類。
不過對於我們這樣沒有任何準備的“新手”來説,想“入坑”一點也不難。早在這塊空地被“帳篷堆”擠滿之前,一批專業的露營營地運營商就已經在這兒紮根了,提供場地、裝備和各種食物,比你自己準備的還要精緻,直接“拎包”入住。
圖源:paperbark camp
這樣的“精緻露營“套餐價格從200-500元不等,不算低,不過比起自己從頭開始準備,以及春光不等人,也就玩這麼一兩次的心態,還是有很多人願意為這種“體驗感”買單,甚至還有點“供不應求”。就拿我去的這個露營營地來説,當天的空位已經被全部訂光,更誇張的是,這個月接下去一段時間的露營空位早在3月初就已經被全部定光了。
比起商家會賺錢或者大家現在還是很有錢的這種想法,“露營經濟”帶給我最直觀的衝擊是,人們都被疫情逼瘋了嗎?
露營為什麼會這麼受歡迎,因為人們可以非常“低風險”地獲得疫情失去幸福感。
圖源:National Parks Board
疫情期間,不管是國內的經濟、消費還是人們的生活方式都發生了改變,大家對生活的態度和對一些事物的看法也跟疫情前不一樣了。拿我自己來説,疫情剛開始的時候覺得,等疫情好了,和家人見面的機會會慢慢多起來,等那會兒再見面也不遲,現在發現好像並不是這樣。盼完清明盼五一,盼完五一盼端午,也不知道下一次放假的時候還能不能見上面,期盼一次次落空多多少少會帶來一些消極的情緒。
再比如經濟,一開始只是在新聞裏看到,但是慢慢發現離自己越來越近。有的行業靠疫情賺的盆滿缽滿,但是絕大多數好像都因為疫情變得“不景氣。人與人之間距離的脱離感加上生活物質上的不穩定,讓我們好像對未來沒有那麼多期盼。可以説,疫情在很大程度上帶走了人們的幸福感。
按照上述“精緻露營”的方式,要湊齊這一整套裝備,少則幾千,多則上萬,甚至數十萬元。但即使花費不菲,卻是能體驗到一把彷彿出遠門旅遊的快樂。比起被“封”在家裏看窗外的風景,曬到太陽,吹到風,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晚上聽着篝火噼裏啪啦的聲音、和朋友們一起烹飪食物,都是真實存在的幸福感,這是花了這些錢“買到的快樂”。
不僅如此,因為不需要跨市跨省,也省去了瞭解目的地防控需求的繁瑣,也減少出行過程中和被隔離的風險。雖然在家門口的公園“露營”並沒有辦法完全帶給人們旅遊一樣的快樂,但是感謝“露營”讓被疫情憋壞的人們有了一個轉換情緒的方式。
露營經濟依舊是“小眾賽道”
回到開頭,雖然現在“露營”風靡,同時也帶動了露營經濟的發展,但是對於主要滿足於人們某一特定時期需求的產品來説,發展成一個“大眾經濟”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圖源:Conde Nast Traveler
首先,露營十分受天氣情況的影響,會有明顯的淡熱季。即便是在這樣的熱季,由於消費一次的單價並不低,因此總體頻次可能並不高,再加上不是剛需,因此無法持續“火爆”。一旦風頭過去,客流量就會大幅減少,無法支持這麼多的雷同企業生存,最後能夠活下來的也只有一些頭部企業。
另外,現在大家去露營基本上就是一窩蜂的狀態,一些景點雖然有人推薦,但是並不具備露營條件,基礎設施以及户外防護知識基本是無,萬一發生意外,也沒有任何的應對措施,這類非專業性的露營基地在後期基本會慢慢被市場所淘汰。換句話説,隨着市場的成熟,露營也會會慢慢變得規範化並且有門檻,這樣會篩掉一批“湊湊”熱鬧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