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柳樹回來後的思考:別讓柳樹“白跑”這一趟

西湖柳樹回來後的思考:別讓柳樹“白跑”這一趟

西湖新栽的柳樹。 王剛 攝

  中新網杭州5月13日電 題:西湖柳樹回來後的思考:別讓柳樹“白跑”這一趟

  作者 嚴格 謝盼盼

  連日來,浙江杭州西湖斷橋邊,7棵柳樹被移栽換成了月季,引發全城熱議,現在柳樹“跑”了一趟,又回來了。

  據媒體報道,西湖景區認為,沿湖的高大懸鈴木強勢生長,樹冠已壓制柳樹生長,柳樹成“病柳”,因而移走。聽聞柳樹被換成月季,杭州市民議論紛紛。“沒有了柳樹的西湖,還是那個西湖嗎?”“白居易都寫詩: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裏白沙堤。”在社交網絡上,西湖柳樹成熱搜。

  杭州全城熱議西湖樹木,上一次是在1988年。當年8月8日,颱風正面襲擊杭州,市區有六萬多棵大樹倒伏,單單西湖景區白堤的142棵柳樹,就倒了123棵,傾斜18棵,只剩1棵“光頭司令”。

  當地媒體發出“救救大樹”的倡議後,數萬杭州市民自發參與救援,搬樹枝、扶起小苗、扶正大樹。4天后,杭城街頭樹木重新站了起來。

  公眾對於西湖的熱愛,對於西湖邊一草一木的感情,可見一斑。

  這一次,杭州西湖景區在第一時間向公眾致歉,同時迅速補種柳樹,柳樹又回到了西湖邊。

  西湖景區表示,工作雖然按照了常規的流程,但沒有考慮到“西湖無小事”這個重要理念,沒有考慮到市民對西湖柳樹的情結,另外,對西湖文化的認識還不足。

  浙江知名媒體人舒中勝認為,無論是“錢塘風月西湖柳”,還是“西湖十景”中的柳浪聞鶯,西湖柳早已成為西湖的一個文化符號,也是公眾的共同記憶,“可以説是西湖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一部分”。

西湖柳樹回來後的思考:別讓柳樹“白跑”這一趟

2020年春,西湖斷橋邊的柳樹。 馬立羣 攝

  作者曾經採訪西湖世界文化遺產申遺有關負責人,當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來到杭州,她不明白西湖憑什麼申遺,因為這樣的湖泊在她的家鄉歐洲有成千上萬個,最後杭州方面把西湖背後的歷史文化詳細介紹後才得到認同。

  作者注意到,在杭州西湖申遺文本中把“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定義為:“十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園,是中國各階層人們世代嚮往的人間天堂,是中國歷史最久、影響最大的文化名湖,曾對9至18世紀東亞地區的文化產生廣泛影響”。

  西湖景區還表示,將進一步強化審批和流程公示制度,加強和民眾的溝通,同時還要對此事追責。

  景區的態度也獲得網民點贊:“希望這座城市保持和市民的溝通;希望這座城市的温度一直都在;希望這座城市一直是我們深愛的杭州。”

  如何把公眾對於西湖的熱愛,轉化為西湖治理的寶貴資源,讓公眾有更多的參與感獲得感,讓決策有更多的民意基礎,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這也是柳樹回來後,最值得思考的問題。

  可別讓西湖柳樹“白跑”這一趟。(完)

(中國新聞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16 字。

轉載請註明: 西湖柳樹回來後的思考:別讓柳樹“白跑”這一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