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位於青海省瑪多縣的萬里黃河零公里起點。
黃河之水青海來。
入夏,從海拔4610米的牛頭碑俯瞰,高原大地披綠,正綻放一年一度的驚豔;鑲嵌其間的扎陵湖、鄂陵湖宛如藍寶石一般,碧波萬頃、浩渺無垠。
作為大河之源的青海,貢獻了黃河總水量的近一半,保護好這裏的生態環境,被賦予“國之大者”的擔當。
但治理並不輕鬆。就拿黃河源頭第一縣瑪多來説,“全縣生態保護點多面廣,過去的管理體制,既有國土、林業、環保、水利等條線,又有各類保護地等區塊,誰都在管,誰也管不到底”,作為當地土生土長的幹部,仁青多傑在瑪多縣公安、國土等多部門都曾工作過,他將過去條塊分割、多頭管理的治理模式形容為“九龍治水”,“土地、礦產歸國土部門管,草場又歸草原站管,水污染有環保執法,水土保持有水利執法,非法捕撈有漁政執法,大家各自對接上級的工作,誰也不會‘越界’,可一旦出現盜採,草場、礦產破壞了,水也污染了,這就得公安、農牧、國土、環保幾家聯合出動,否則解決不了,導致執法效率低、證據拿不到。”
2015年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這是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沒有現成模式、沒有成熟經驗,青海先行先試,一場深刻的變革在發生:
青海成立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其下組建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3個園區管委會。以黃河源為例,對源頭所在的瑪多縣進行大部門制改革,將國土、林業、環保、水利等縣級主管部門一體納入管委會,整合下設為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負責具體實施園區內自然生態空間系統保護,同時縣森林公安、國土執法、環境執法、草原監理、漁政執法等執法機構,也納入管委會整合下設為資源環境執法局一家,從根本上解決了政出多門、職能交叉、職責分割的管理弊端。
這不,仁青多傑成為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資源環境執法局執法大隊隊長,他的職責可真不少:國土執法、環境執法、草原監理、漁政執法等工作,如今都歸他管。“在不新增行政事業編制的前提下,從原單位連人帶編劃轉到新部門,縣級部門精簡了25%,而管理效能則得到優化整合,監管能力顯著提升,黃河源園區內違法行為查處率達100%。”
“一言以蔽之,生態治理統歸國家公園,其他社會管理職能仍歸地方政府,實現了用國家公園一塊牌子、一套人馬將黃河源頭管全、管到底”,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專職副書記、副主任甘學斌説,“也就是説,從過去的‘九龍治水’,變成了如今的‘一龍管水’,對黃河源頭的天然生態系統展開了行之有效的一體化保護。”
2021年10月,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等第一批國家公園,近6年的探索、砥礪、前行,見證了這樣一個全新生態治理體系的誕生。
治理的成效,寫在大江大河:據統計,2016年到2020年,三江源地區輸送水量年均增加近百億立方米。黃河源千湖奇觀再現,湖泊數量由原來的4077個增加到5849個,扎陵湖、鄂陵湖湖泊面積分別增大74.6平方公里和117.4平方公里,濕地面積增加104平方公里。黃河源頭珍稀野生動物種羣明顯增多,尤其是藏野驢、藏原羚等動物數量明顯增加。
改革還在深入。在前期大部門制改革的基礎上,青海還組建成立了三江源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瑪多分局,積極探索自然資源資產集中統一管理的有效實現途徑,為實現黃河源園區範圍內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兩個統一行使”和自然資源資產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奠定了體制基礎。
與此同時,黃河源園區內還設置了生態公益崗位3042名,實現了“一户一崗”全覆蓋,形成了3個鄉鎮管護站、19個村級管護隊和123個管護分隊的管護體系,有序實行休養生息、草原輪牧,也讓牧民從生態利用者轉變為生態保護者和紅利共享者,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