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底下的大工程,保障了南水可以到達北方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歷史上有着許許多多的偉大工程,令世人驚歎不已。就比如長城,兵馬俑,都被譽為世界奇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蔘觀遊覽。不過這些奇蹟都是古代中國人創造的輝煌,他們令我們感到驕傲的同時,也是對現代中國人的一種鞭策。提醒現在的中國人不忘歷史的輝煌,創造更大的輝煌。

黃河底下的大工程,保障了南水可以到達北方

現在的中國人沒有讓祖輩失望,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能力也越來越強,很多大工程也同樣令世界驚歎不已。就比如黃河底下的一個大工程,規模之宏大,堪稱人類歷史上同類工程之最,自工程開始以來,就吸引了世界各國建築領域同行的關注。那麼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工程呢?這項工程,是為了保障南水可以到達北方而建設的。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非常缺水的國家,我國的缺水主要表現為兩大方面,第一,人均淡水佔有量非常低。其實我國幅員遼闊,淡水總量並不低,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高達兩萬八千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排名世界第四位。但我國人口眾多,人均淡水資源卻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5?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而且我國的淡水消耗非常大,特別是隨着經濟的發展,工業農業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都要消耗大量淡水,更加劇了淡水資源缺乏的問題。

黃河底下的大工程,保障了南水可以到達北方

第二個表現就是淡水資源分佈不均。我國淡水總量豐富,但淡水資源的分佈和人口的分佈並不匹配。我國淡水資源主要集中在兩大地區,一個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亞洲很多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包括長江,黃河,瀾滄江,雅魯藏布江,都是發源於青藏高原。第二個地區是南方地區,河流湖泊也非常多,徑流量充足。而我國的北方地區,主要是華北平原地區,則非常缺水。華北平原也是我國主要的人口聚居區之一,水資源的缺乏,則制約了這一地區的發展。所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便實行了一項調水工程,即南水北調工程。

南水北調,顧名思義就是把南方的水調到北方,總體的規劃是,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聯繫,構成四橫三縱的總體佈局。不過如想保障南水到達北方,必須要打通一個天然的屏障,這個屏障並不是山,而是一條河流。它就是我國的第二長河黃河。那麼黃河怎麼成了南水北調的屏障了呢?

黃河底下的大工程,保障了南水可以到達北方

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自西向東流經我國九個省,所以南水北調必須通過黃河。但由於黃河河水含沙量非常高,每年都會攜帶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則長年留在黃河下游,久而久之,就造成黃河下游成為了地上河,也叫做懸河,河牀灘面高出背河地面達三到五米。所以,黃河便成為了阻礙南水到達北方的屏障。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讓南水從黃河底下通過,然後到達北方。為此,我國便在黃河底下開始了一項舉世矚目的大工程,即穿黃工程。

黃河底下的大工程,保障了南水可以到達北方

工程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黃河上游約30千米處,具體的目標就是,在黃河底下四十米深處,開鑿兩條4250米長的隧道,讓北上的長江水通過兩條穿黃隧洞與黃河立體交叉,形成“江水不犯河水”之勢俯衝而下,穿越萬古黃河。雖然目的很明確,一句話就能概括,但實際操作卻極為困難。

黃河底下的大工程,保障了南水可以到達北方

整個工程不僅距離長,而且地質環境複雜多樣。首先工程不是隻有黃河底部隧道,除了兩條4250米的穿黃隧洞之外,還要開鑿黃河兩岸明渠,其中穿黃隧洞,還包括八百米的邙山隧洞,整個工程全長約19.3公里。其次黃河河牀是千年沉積,泥沙膠結而成,底部的地質環境非常複雜,需要應對砂層、土層、沙土混合等各種複雜地層的挑戰。

黃河底下的大工程,保障了南水可以到達北方

這就要求盾構機在掘進的過程中,只能前進,不能後退,沒有任何迴旋餘地,所以必須解決盾構刀盤刀具修復的技術難題。最後施工人員彙集集體智慧,採用了帶壓進倉檢查和更換刀具、常壓加固進倉進行刀盤修復的方案,解決了這一技術難題。此外由於在黃河底下施工,還要面對豎井湧水、管片拼裝等一些列技術難題。但施工人員還是依靠自身的智慧,克服了一個又一個攔路虎,成功保障了工程的完成,進而也保障了南水可以通過黃河到達北方,惠及了上億人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6 字。

轉載請註明: 黃河底下的大工程,保障了南水可以到達北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