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唐·王昌齡)
戰國趙北長城,經歷了2400多年的風雨侵蝕,依然倔強地挺立着。如果把它比作滿臉滄桑的漢子,那麼,北京八達嶺的明長城就是尚顯稚氣的小鮮肉。
當然,比起八達嶺長城那些氣派的磚牆、敵樓與烽火台,戰國趙北長城又要遜色得許多。畢竟,它只是一道土夯的長牆!
善於修築堡壘的農耕民族,不願陪着遊牧民族去打運動戰與游擊戰,大多會建起一道長長的城牆,把雙方隔離開來。胡人騎着胡馬,想要窺視中原,先會被長城所阻攔下來,要想扒開一個缺口,很是耗時費力。並且,長城的狼煙很快就會燃起,召來周邊堡壘的屯駐軍隊,隨即展開農耕民族所擅長的防禦戰。
這段長長的土牆,是中原王朝鋭意進取的象徵,藉助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大變革,它首次將農耕民族的疆域推進到了黃河的最北端。而明朝的磚砌長城,則遠遠退守於數百里外,甚至靠近了都城北京。
論尊嚴、論剛強、論熱血,這段土牆並不遜於那段磚牆!
戰國趙北長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的碑文:
《史記•匈奴列傳》載:"而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該段長城為趙武靈王於公元前300年拓地九原後修築,東端起點在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大青山西麓,終點在烏拉特前旗烏蘭布拉格溝口。長城多為土築,少量土石混築,沿線設烽燧、障城。因趙國先在其南境築有長城,故稱此為趙北長城。包頭境內趙長城從土右旗美岱召鎮北沿大青山西行,至五當溝轉入山中,由石枴區老爺廟山向北至後壩村改西行,沿石枴、青山、昆區、九原區大青山、烏拉山南麓西行進入烏拉特前旗。包頭境內全長120餘公里。
趙長城繼續向西延伸
長城邊的馬蓮花
前方,一道乾溝截斷了趙長城
乾溝兩側的趙長城,為防範山洪沖刷,是土石混築的
一路走來,土石混築的趙長城並不多見
趙長城繼續向西延伸
趙長城延向前方的村落——三元溝村
遇到的第一塊長城保護碑
兩塊長城保護碑之間的直線距離
趙長城繼續向西延伸
趙長城又一次被幹溝截斷
包頭市火葬場北側,趙長城遺址被人工加寬
在附近,楊光找到了許多的古物殘片
遇到的第二塊長城保護碑
兩塊長城保護碑之間的直線距離
趙長城繼續向西延伸。然而,出了前面的圍牆,它就難覓蹤跡了
無論望向何方,都找不到趙長城的蹤跡
終於,看到了趙長城那熟悉的身姿
再次踏上趙長城,可以放心前行了
遇到的第三塊長城保護碑
僅僅往前走了100米,就看到了第四塊長城保護碑
第二塊至第四塊長城保護碑之間的直線距離
趙長城又與青五公路相隨而行了
遇到的第五塊長城保護碑
趙長城延向前方的村落——東邊牆村
遇到的第六塊長城保護碑
第四塊至第六塊長城保護碑之間的直線距離
蜿蜒於東邊牆村北側的趙長城遺址
嵌入趙長城的廢棄民居
趙長城繼續向西延伸
趙長城的北側,有一座鬱鬱葱葱的生態園
生態園入口的水泥路,是我們此行的終點
回首東望趙長城
第六塊長城保護碑至生態園入口之間的直線距離
戰國趙北長城走向(大廟村——東邊牆村)
從這幅“谷歌地圖”之上,不難看出,戰國趙北長城幾乎是貼着陰山南麓夯築的。
那道歷經歲月滄桑的土壟,繼續清晰地向西延伸着……
那麼,初夏季節,接着此行的腳印,再來一次踏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