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尼新聞網站Indonesia Expat報道,巴厘島考慮對外國遊客實施限制措施,想赴巴厘島旅遊的旅客需提前一年申請。
消息傳出後,引發全球旅友熱議。有人吐槽,過去幾年間,全球各大旅遊目的地普遍因為新冠疫情原因受到嚴重衝擊,此時推出限制遊客的“傲嬌”舉措很不理智。畢竟,巴厘島超過六成的財政收入來自旅遊業。疫情期間,巴厘島經濟嚴重萎縮,增長率逼近-10%,在印尼國內墊底。
這波操作,圖個啥?
長遠打算還是目光短淺
在當地人的描述中,遊客素質良莠不齊似乎是這次計劃提出的“導火索”。
今年3月,在發生了一系列涉及違反交通法規的案件後,巴厘島開始禁止外國遊客騎摩托車。巴釐省省長瓦揚稱,許多人不戴頭盔、沒有執照,騎着摩托車在巴厘島上橫衝直撞。此外,還出現一些遊客違法、不尊重當地文化的行為,他對此深感不滿。“如果你是遊客,那就表現得像個遊客。”
瓦揚表示,巴厘島要推動優質旅遊,“不再歡迎大規模的遊客,將通過實施配額制度來限制遊客人數”。
同時,巴厘島也希望遊客來旅遊時從腰包中掏出更多“真金白銀”。
2022年5月,巴厘島對國際遊客重開大門。當時,巴厘島已經因旅遊產業低迷而囊中羞澀了好久,眼看客流回歸,很多人都打起了旅遊消費的主意。有人建議,當地政府可以通過提高簽證費用、吸引消費水平更高的會展遊客來增加收入;還有人建議,外國遊客在飛往巴厘島之前必須在儲蓄賬户中存入一定數額的存款。在不久前召開的巴厘島旅遊協調會議上,有印尼政府官員甚至動議限制某些國家的旅客入境,並對所有外國遊客徵收45美元至150美元不等的“旅遊税”,旨在防止巴厘島“永遠作為廉價旅遊目的地”。
當地限制外國遊客的措施似乎在作長遠打算,不過近年來當地旅遊體驗飽受詬病卻也是事實。
巴厘島的旅遊資源不可謂不豐富。
從天空俯瞰,整座島嶼被山脈貫穿,形成東高西低之勢。北部山脈基本是火山羣的天下,3142米高的阿貢火山是巴厘島最高峯,被稱為“世界的肚臍”。相傳諸神以羣山為神座,最高的神座即為阿貢火山,因此阿貢火山也被當地人奉為聖山。
全島最平坦的地方位於南部,坐落在這裏的烏布鎮是巴厘島的文化藝術中心,市場上隨處可見獨具特色的木雕、銀器和繪畫作品,街頭巷尾的藝術品店和小型博物館讓人流連忘返。
然而這些年,對當地旅遊服務的吐槽也不少。
非議最多的是“美顏”過度的網紅景點。巴厘島有一處名為“天堂之門”的景點。這個“門”是當地Pura Lempuyang神廟的一部分,兩座巨石和天空倒映在如鏡子般的水面上,遊客站在中間,擺個造型就是大片。然而很多人去了才發現,所謂的“水面”真的只是一面鏡子,不免大呼上當。
垃圾問題同樣突出。在許多遊客的想象中,海邊賞景是“濕潤的海風夾雜着細密的水沫輕撫面龐”。不過,踏浪而來的除了水沫還有成堆的垃圾,即便是豪華酒店的專屬海灘也無法倖免。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早在2018年,巴厘島就宣佈進入“垃圾緊急狀態”,儘管管理機構已經僱了不少人清理垃圾,但垃圾圍城現象依舊沒有好轉。
更讓人頭皮發麻的是人身安全事件頻發。疫情之前,行賄勒索、飛車搶劫就不時在巴厘島上發生,還有多起女性遊客遭遇侵犯的惡性事件爆出,更遑論近期發生的令人色變的命案。重新放開旅遊後,質疑當地治安水平和旅遊體驗進一步下跌的大有人在。
陷於迷茫卻也事出有因
和今天世界上絕大多數旅遊目的地一樣,巴厘島真正成為地球人都知道的度假勝地,前後也就短短數十年。爆紅的結果,除了管理一時半會兒確實跟不上外,也難免會滋生出自滿情緒。
20世紀80年代,旅遊熱潮開始在全球興起。印尼政府也積極跟進,制定了《巴厘島旅遊發展總體規劃》,轟轟烈烈的建設在巴厘島上展開:鋼筋水泥取代了島上的椰子樹,各類現代化建築與古寺廟為鄰,飛機取代飛鳥翱翔於天空上。
旅遊業的蓬勃發展還帶動了服務業大發展。除了傳統的餐飲、住宿等,最典型的莫過於婚慶行業,似乎一夜之間,島上就多了不少古典風格的西式教堂。1991年舉行的太平洋亞洲旅遊協會會議也讓會展行業嗅到了商機。
今天的巴厘島已經不再是那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外國遊客數量暴漲讓這裏與全世界迅速聯通。2019年,巴厘島接待外國遊客627.5萬人次,約等於全島總人口的兩倍。據印尼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印尼共接待外國遊客約224萬人次,同比增長508.87%,其中僅巴厘島就接待外國遊客約102萬人次。儘管從絕對數值上看,巴厘島旅遊業還未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但這份成績單總體上看還是很不錯的。
巴厘島的“傲嬌”表態讓人不喜,但也多少有些不得已而為之的味道。畢竟,處在漩渦正中的旅遊業從業者和旅遊目的地居民的感受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反對者的觀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經濟因素,蜂擁而至的遊客大大推高了當地的消費水平,還給當地基礎設施及城市管理帶來巨大壓力,本地居民苦不堪言;其二是人文因素,一些遊客的不文明行為確實嚴重干擾了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加上擁堵的交通、無休止的噪聲,真是煩人。
這也是最近幾年頻頻有旅遊勝地爆出“驅離遊客”新聞的原因所在。比如,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不僅要求遊客提前預約,而且還向一日遊遊客收取“入城税”;克羅地亞古城杜布羅夫尼克用攝像頭監控人流,只要超6000人就關門;冰島不僅對外國遊客實行“總量控制”,而且限制本地居民出租房產供遊客居住;秘魯世界文化遺產馬丘比丘只向外國遊客開通3條固定參觀線路,而且要求必須有本地資質的導遊陪同……
對巴厘島來説,此番計劃的提出還有利益分配及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等深層次原因。
印尼被譽為“萬島之國”。巴厘島能從全國1.7萬座島嶼裏脱穎而出,靠的不僅是碧海藍天、沙灘密林的自然風光,還有多如牛毛且價格明顯偏低的高級酒店。然而,與其他旅遊目的地相比,巴厘島對外資的依賴更為嚴重。據印尼旅遊部門測算,在酒店、酒吧、餐廳等設施建設方面,約70%的投資來源於外資,收益自然也大多進了外資的腰包。巴厘島本地居民雖然承擔了大量服務性工作,但收入水平並沒有質的改善。不僅如此,過於單一的產業結構還使得當地人不得不承受更大的風險,只要旅遊業低迷,就會有大批人失業。這也是當地人對遊客又愛又恨的原因所在。
如此看來,巴厘島的“傲嬌”雖然遭人詬病,卻也有不得已的原因。如何在遊客的美好體驗和居民的平靜生活中找到平衡,確實是個考驗人的難題。
編輯/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