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知其難為其難,斯難者不難

這是宅埠陳氏戊子譜的第二篇序言。陳模的這篇譜序,寫得不落俗套,寫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雖然文中隻字未得陳氏源流世系,但他卻道出了陳氏戊子譜修纂的難處,並總結出“惟知其難為其難,斯難者不難”的修譜成功之道。陳模的這句話背後,其實隱藏着大量的潛台詞,因為戊子譜的誕生非同尋常,是在宅埠陳氏鬧分裂數百年的大背景下,再次合譜合祠、睦族同心的一個見證。為了將“萃渙堂”與“敦倫堂”合而為“萃倫堂”,尊長如陳殿榮,族長如陳烈新,父叔輩如陳邦甸、陳寶堂,昆弟輩如陳遹聲、陳偉等,均為之付出了大量心血。怪不得陳模會發出“斯事之難,古人同慨,而我陳氏則尤難之也”的感慨。

惟知其難為其難,斯難者不難
惟知其難為其難,斯難者不難
惟知其難為其難,斯難者不難
惟知其難為其難,斯難者不難
惟知其難為其難,斯難者不難
惟知其難為其難,斯難者不難

戊子續修家譜序

自丙子計諧入都,寄跡燕趙間十餘年矣。戊子夏,因事南歸,秋祭,循例謁廟,適族尊長諸父昆弟輩修葺家譜將竣,因受而讀之。竊嘆斯事之難,古人同慨,而我陳氏則尤難之也。聚族數千户,而又或散處於數十百里之遙,司事者不憚跋涉奔走,挨户查詢。或生卒互異,宗派紛歧,稍涉粗疏,謬偽乘之,此查報之難也。記傳銘贊,世系行第,雖代有成書,而或因陋就簡,詳略失宜,此有彼無,靡所折衷,增刪既難,任我所欲為,因仍又恐貽誤於後人,此校讎之難也。謄寫排訂,事涉繁瑣,一或不慎,關係非輕;族大人眾,意見各別,工巨費重,籌畫維艱。修譜之難果如斯耶!憶十餘年來所遇縉紳大夫,詢其家乘,往往年久失修,為言其弊,大率坐此。吾族尊長諸父昆弟輩,兢兢焉以修譜為務,自春迄夏,不避寒暑風雨,豈好勞哉?惟知其難,不畏其難,斯難者不難!是故以始事觀之,在他族或易,而在吾族則難。以既事觀之,他族所視為難者,皆吾族之所易者也。模不肖,方以飢驅四方,未獲躬效指臂供長者之驅策為愧,乃尊長諸父昆弟輩以模之歸裏適譜事之告竣以為有天焉,命弁其首,夙慙譾陋,潤色無文,然而斯事之難,久已心喻之矣。“惟知其難為其難,斯難者不難。”凡我後人,宜共喻斯言。是為序。

光緒戊子壯月

二十四世孫模沐手拜撰

二十二世孫祚蕃沐手敬書

【翻譯】

自光緒二年丙子(1876)進京參加會試,我在北方駐足的時間長達十多年。光緒十四年戊子(1888)夏天,我因有事回到南方。秋祭的時候,按照慣例,前往宅埠陳氏的祠堂進行祭拜,適逢宗族內家譜修纂宣告竣工,於是我得以先睹為快。從古到今,修譜歷來是一件難事。而於我們陳氏家族而言,修譜更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宅埠陳氏枝繁葉茂,門户多達數千,有的散居在百十里之外,負責編纂的人員,他們爬山涉水,四處奔走,挨家挨户查問。陳氏子孫,生卒年份彼此不同,宗派源流混亂不一,修纂時若稍有疏忽,就會導致錯誤百出,這是登記核實上的難處。家譜中的序記、傳略、銘文、像贊、世系、行第,雖然譜牒上歷來都有記載,但有的因陋就簡,有的詳略不當,有的顧此失彼,因為無法折中,給增刪工作帶來極大的難度。如果任所欲為,隨意修編,又怕貽誤後人,這是校閲、考訂上的困難。謄寫、編排、裝訂,件件都很繁瑣,稍有不慎就會影響譜牒的質量。且我們陳氏家族大,人口多,意見不一,眾口難調;編纂的時間緊,任務重,用費較多,籌劃艱難。所有這些,無一不是修譜的困難啊。回憶十多年來,自己碰到的做官人、讀書人也不少了,每每詢問他們家族的譜牒,往往都是年久失修的現狀,而説到修譜的弊端,也不外乎上述種種。我們陳氏家族的族長、房長、家長及伯叔兄弟輩,兢兢業業,一絲不苟,以修譜為重,從春到夏,不避寒暑,不顧風雨,難道他們生來就喜歡辛勞嗎?事實上是他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做任何事都有困難,只有不怕困難,才能解決困難。就修纂家譜這件事而言,別的家族是開局容易,而我們家族卻是開局困難,別的家族是收尾困難,而我們家族卻是收尾容易。不肖子陳模,正為衣食而奔走四方,慚愧自己不能為家譜修纂盡綿薄之力,想不到父老兄弟們一致認為,説我回到老家趕上修譜告竣,好像是上天特地安排好似的,便讓我負責撰寫譜序文字。説來又是慚愧,我向來才疏學淺,所撰寫的文章,無法給譜牒增光添彩。但是修纂家譜的難處,我是早就心領神會了。“惟知其難為其難,斯難者不能!”凡我陳氏後人,務必懂得這句話的含義。是為序。

這篇譜序的作者是陳模,《楓橋史志·歷代科第表》上有載,但“人物傳”中闕如,想必先師陳炳榮當時未能找到相關史料。筆者讀過陳遹聲的詩文後,發現了陳遹聲撰寫的一篇《陳式庵傳》,這便是陳模的個人傳記,現附錄於此,併為《楓橋史志》補遺“陳模”傳記:

【陳模】生卒不詳,字式庵,楓橋陳家人。讀書通大義,以縣學廩膳生中同治庚午(1870)科舉人,任直隸府縣幕者二十年。至光緒乙未(1895)始成進士,官山西介休縣知縣,歷署壺關、潞城、陽城知縣,攝隰州直隸州,所至有惠政,剖決如神,民皆敬而畏之,蓋刑名其素習也,內行為執。罷官後,宦囊羞澀,至無以歸家,流寓澤州,卒以窮愁歿於旅邸。父邦甸,封文林郎。母駱氏,封孺人。娶駱氏,子倬章,娶邸氏,先君卒。繼張氏,子三:金章、祥生具殤,名振,官分省知縣,又以疫亡。娶蔡氏,殉夫仰藥死。

惟知其難為其難,斯難者不難
惟知其難為其難,斯難者不難

【附錄】陳式庵傳/陳遹聲

式庵名模,餘族孫行也。曾祖某,祖某。父邦甸,封文林郎。母駱氏,封孺人。讀書通大義,以縣學廩膳生,中同治庚午科舉人,任直隸府縣幕者二十年。至光緒乙未始成進士,官山西介休縣知縣,歷署壺關、潞城、陽城知縣,攝隰州直隸州,所至有惠政,剖決如神,民皆敬而畏之,蓋刑名其素習也,內行為執。女兄歸樓氏,苦節守志,每言及輒泣下,姪輩家貧無常業,傾俸資給,雖遠未嘗忘也。罷官後,宦囊羞澀,至無以歸家,流寓澤州,卒以窮愁歿於旅邸。娶駱氏,子倬章,娶邸氏,先君卒。繼張氏,子三:金章、祥生具殤,名振,官分省知縣,又以疫亡。娶蔡氏,殉夫仰藥死。今年夏,其姪扶柩歸,族人為之議嗣,而尚未得其人也。天之福善人,不於其身,必於其子孫,若此言信,則式庵之繼嗣必有興者。前史官曰:己巳庚午間,餘與式庵及耐安、廣文讀書葉村,猶前旦事也。閲三十年而耐安死,餘官翰林,式庵以書來約餘歸。乙未春,見於京師,餘出守松江,式庵以知縣分發山西,不相見者十年。乙巳,餘應徵入值政務處,式庵已罷官,自澤州馳書申前約。丙午,餘奉簡命出巡東川,報式庵書,期以二年歸裏,同正首邱,而式庵死矣,且無後,悲哉。

惟知其難為其難,斯難者不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99 字。

轉載請註明: 惟知其難為其難,斯難者不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