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雙減”政策落地,中小學生課外時間得到進一步解放。作為一種集研究性學習與旅行體驗於一體的校外活動,研學旅行在市場走俏。某平台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暑期研學遊人數同比增長超650%,親子游訂單中研學類產品訂單佔比近七成。而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親子旅遊、研學旅遊也受到了不少家庭的青睞。不過,記者調查發現,不少研學項目既無“研”也無“學”,且從業人員魚龍混雜,活動設計粗製濫造。
據報道,研學旅行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由學校組織,二是由旅行社或研學旅行公司、校外培訓機構組織。
對於前一種研學旅行,教育部等11部門於2016年發佈的《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也就是説,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已經納入了教學計劃之中,需要進一步解決的是研學活動課程開發、研學基地建設、研學收費管理與研學效果評價等問題。而後一種研學旅行,參與組織的社會力量多元,存在缺乏規範與監管的問題。研學旅行無研、無學,主要就存在於校外機構組織的研學旅行中。
隨着“雙減”的推進,校外機構組織的研學旅行存在“雙增”現象,一是開展研學旅行的機構增加,有的原來開展學科類培訓的機構轉型進入研學旅行這一非學科培訓領域;二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需求增加,由於雙休日、寒暑假、節假日學科類培訓機構不能開展培訓,部分家長就送孩子參加研學旅行。
這導致研學旅行競爭激烈,同質化嚴重。一些新進入研學旅行領域的機構,並無新的創意,也缺乏組織研學旅行的專業人員,導致學生和家長的滿意度不高。另外,還存在個別機構把學科培訓包裝為研學旅行活動進行隱形、變異培訓的情況,這會嚴重影響研學旅行的健康發展。
事實上,由校外機構組織的研學旅行,一直就存在“遊而不學”“遊而不研”的虛假宣傳問題,有的把常規旅行包裝為研學旅行只為收更高的費用——所謂到高校“遊學”,往往就是到此一遊,更不要談體驗校園生活、參觀科學實驗,深度瞭解學校和專業了。
前不久,針對學科類培訓轉向和資本湧入非學科類培訓的問題,教育部表示,要出台相應指導意見,把非學科類機構一併納入校外培訓管理範疇,防止出現政策空白。《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研學旅行要堅持教育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安全性原則、公益性原則,明確研學旅行要結合學生身心特點、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注重系統性、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良好成長空間。這同樣適合校外機構組織的研學旅行。要讓研學旅行這一素質教育培訓項目健康發展,需要出台規範,明確組織研學旅行活動需要的資質,以及經營內容、收費標準,督促研學旅行舉辦者真正堅持素質教育,別唸歪了經。
(光明網)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