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悦讀:尋一段慢時光在石頭房
數字時代的日子無疑是便捷的。在超市,果蔬從全原生態到半成品到開口即食都有;在家裏,煮飯、洗衣、做菜這些事不是全自動也半自動化了,家務時間被大大壓縮。與此同時,生活的滋味也被壓縮了。在寂靜的晨光中,在那一聲嘹亮的雞啼之後,等待一縷炊煙升起,等待一塘火旺起來,等待一鍋雞湯逐漸濃香的悠閒也成了奢望。當下職場,日不出而作,日落不息,為項目夜以繼日加班已不是新鮮事。慢下來,享受生活過程的樂趣,便是時常處於快節奏的職場人之企盼。
才聽説汪家箐還有幾家石頭房人家,便一心神往。忍不住想象:牆是石頭砌成的嗎?石頭是厚是薄,是青是黃的?屋頂是平是尖?石頭房裏有火塘嗎?石頭房外有一條小溪嗎?會有一隻大黑狗吐着舌頭蹲在門口看家嗎?石頭房裏的主人怎樣過日子呢?
終有一天,我們踏上了尋訪石頭房的路。坐一輛老舊的麪包車,從瀾滄江畔新廠村出發,幾度山迴路轉,幾回爬坡上坎,幾次車子熄火,終是到達了汪家箐的一個岔路口。説是“箐”,倒也名符其實,這裏山高林密,因為是盛夏,滿眼都是綠色:寬大的芭蕉葉是墨綠的,核桃樹是翠綠的,路邊的小草是新綠的,將熟的李子是黃綠的,就連若有若無的風也是綠的,吸一口氣,綠就能在你的身體裏流淌。一條澗水不知從哪個山頭流出來,不時發出咕嘟嚕咕嘟嚕的聲音。這聲音悦耳,祥和,又親切,彷彿我們還是在母親的子宮裏,聽到羊水的聲音。
逆流而上,石頭房人家就散落在一個四面環山的山坳裏,其中一家還是個四合院吶!果真是石頭為牆,石片覆蓋尖屋頂。據説,正房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一層一層的石頭齊齊整整堆疊成牆,就像一冊一冊的書,壘成了漫漫長長的時間。石頭或厚或薄,或尖或平,卻被石匠取長補短,凹凸相對,恰到好處地安放得嚴絲合縫。正如農家過日子,有時過平年有時遇災年,有時過豐年,有了主人的精打細算,卻也四平八穩。那些青黑、寬大又堅硬的石片,卻有着柔軟雲朵的形狀,房子的主人將它們覆蓋在屋頂上。這石片,把柔軟和堅硬結合得如此完美,到底是女媧補天用過的,還是天空的雲凝固成這樣的?
石頭房的正房後面,有一條澗水潺潺流過,澗水上還有一個小木橋,木橋上面依然是鋪着幾片石板。小木橋下,幾個半圓的巨石,將澗水攏成一個小塘,碎石為底,水尤清冽,酷暑時,掬水在手,飲一口,也勝似瓊漿。主人家引水入塘,丟上幾簇布袋蓮,任其蔓延,自引來了小鯢、牛蛙、游魚,不必到夜晚,在靜寂的山坳裏,日頭當頂也有蛙聲一片。水塘邊,有幾株芭蕉樹,晴天時看芭蕉結子,雨天裏,聽雨打芭蕉落閒庭,也是一份別樣的逸緻。
石頭房西廂後面有一大片玉米地,地邊的圍欄也是石頭壘成的,沿着地邊的石頭小路,就走到通向主人家的大門口,大門口有七級台階,也是用一拳厚的大青石壘成的。硃紅的木頭大門嵌在廚房的牆裏。如果説紅底黑字的春聯“一年四季行好運,八方財富進家門”是主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那麼秦瓊關公這對門神便保佑主人“出入平安”了。
走進院子,地面自然是石頭鋪的地板。正房、西廂、都是兩層的樓房,北廂和南廂是一層的樓房。正房的二樓有五個木格窗子,靠木杆支撐開關窗子,而一樓已換成了玻璃窗。南廂和北廂裏面還有竹編的籬笆牆,滿足你對鄉下人家的想象。
與正房相對的東廂房,成為難得的電視機博物館。小時候看過的黑白電視機、彩色電視機與數碼電視機,祖祖孫孫數代同堂。東廂的走廊,冬暖夏涼。可以想見,在這與世隔絕的小寨子,會有兩三個家庭主婦聚在這走廊上,有一搭沒一搭地拉着家常,戴着黃銅頂針,將那長長的線拖過金黃的蜂蠟,一針一線,納進千層底的布鞋裏。老婦人們守着這家,看着男人們穿着布鞋踏過冬日晨霜,走進深山,將柴火一擔一擔運回家;看着孩子們穿着布鞋走出深山,走進大城市裏,將布鞋換成皮鞋。
三三兩兩的雞從北廂的籬笆門裏踱着方步出場,在院子裏昂首挺胸地巡視領地一週,再出門覓食。最有煙火氣息的是南廂,正對火塘的房樑上掛着一些火腿、香腸。也許,日落西山時,火塘上有一口又黑又大的土鍋,鍋裏是油汪汪的火腿煮雞肉。火塘邊上還有一個小罐茶,濃烈的茶湯在罐子裏翻滾。也許會有一個老爺爺翹着腳,持一根長長的的煙鍋,眯着眼,砸吧着煙鍋頭,等待着一家人圍攏飯桌......
我們忙着在四合院的各個角落拍照,企圖通過這古色古香的建築和周圍的寧靜,回到某一段古老的時光或者回到一段古老的心情。
好不容易等到主人回家,主人卻告訴我們建房的不易,山高路遠,生活的不便,嚮往着外面快捷的生活。也許,我們就是那兩個金魚缸裏的互相羨慕對方的金魚?
過去的確是這樣,長長的山路阻斷了我們的願景。而今,鋪路工程已付諸行動,天塹變通途。入山與出山,休閒與奮鬥,任君自由選擇。
陪同的村支書告訴我們,村裏還有更美的風景。於是我們跟着澗水,順流而下。一路又聽澗水時緩時急的調子,應和着聲聲鳥鳴,頗得“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意趣。濃濃的綠蔭,潤潤的空氣,“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古人誠不欺我。
步行十來分鐘,就到了村子裏建的一個小廣場。既然是以石頭人家為主題,廣場的地板自然是大青石鋪成的。依山而建的幾座石頭房,依然是青灰的屋頂,青黃的石牆,雕花的木窗。廣場的一角還有小亭子,在亭子裏坐一坐,泡上一壺熱茶,聽風,聽雨,看山,看水,並不會覺得厭煩。廣場對面有一座石橋,石橋下面也有一個水車。設計者試圖呈現小橋流水人家的景緻。相信時間,相信未來更美。
不久以後,你會看到在古樹下置了一套石頭桌凳,擺上一副圍棋,兩個棋友在進行黑白之間的較量,那是風輕雲淡中的波濤洶湧,青山不厭三杯酒,長日惟消一局棋。有時逢敵手,當局到深更。從棋局裏便可了悟:人生一世如草木一秋,從懵懂走向繁華,到繁華極盛後又逐漸走向衰落。只有不被暫時的得失所迷惑,才能掌控人生的全局。
將來,你會愛上這裏的慢生活。
夏日裏,這裏是避暑勝地。一家人,驅車一兩個小時即可到達汪家箐。燒起火塘,宰上一隻散步雞。帶上竹籃,撿拾叢林下的蘑菇,運氣好的話,雞樅也是能遇到的。柴火煮的小雞燉蘑菇,這才是地道的滋味。循着竹叢,挖上一個甜筍,或炒或煮,總不失新鮮的甜味。摘上兩個青核桃,去皮,加入兩段青椒,少許鹽,放在石杵臼裏搗碎,也是美食。午後,漫步山路,黑刺莓、野草莓、黃泡任君採擷,大自然總是這樣慷慨,生活中,我們也不須斤斤計較。
冬日裏,圍着火塘,拿個銅炊壺,接上一壺山泉水,放到火塘上燒開,壺中投上幾片黃片茶葉。在茶水的感召下,若是推敲文字,也知意如茶,字如水,惜字如金與洋洋灑灑之間如何恰如其分的平衡,到達言有盡意無窮的境界。即便在商言商,也會達成和則共贏的共識。若是做規劃設計,在這寂靜又肅穆的冬日裏,也會獲得啓示,人作為自然之子,要與自然和諧相處。若什麼也不做,或許,我們還可以火塘裏埋上幾顆土豆,在温暖的火塘邊,會醒悟,生活可以很簡單,烤土豆也有滋有味。
太陽每天慢慢地升起,慢慢地落下;地球每天都在慢慢地轉動;春夏秋冬每一個季節都是慢慢地來,慢慢地去。時光本來是慢的,大自然的節律本來是慢的,造物主本來是讓我們慢慢地享受生活的美好,只是我們的心太急躁了。幸好,還有石頭房提醒我們,長長的日子,慢慢地過!
杞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