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故宮學研究所副所長王軍:講好故宮故事首要是夯實學術研究

5月25日,《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通過。位於中軸線核心位置的故宮,近些年來在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傳播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創新舉措。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學研究所副所長王軍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自2011年起,故宮博物院開始進行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項目的系統建設,去年專門成立了故宮世界遺產監測部。談及經驗,王軍認為夯實學術基礎為講好故宮故事提供了有力支撐,而這也是文物保護工作中,可首先“複製”的經驗。

 

專訪故宮學研究所副所長王軍:講好故宮故事首要是夯實學術研究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學研究所副所長王軍。受訪者供圖


中軸線制度以南北子午線為基準而創立

 

新京報:中軸線作為一個環環相扣、首尾呼應的整體概念,故宮在其中發揮着怎樣的特殊作用?

 

王軍:在北京中軸線上,故宮居於核心位置,是中軸線建築羣的高潮。古代建都立國,如《周禮》所言,必以辨方正位為首行之事,因為辨方正位方可定時,這關係權力的來源,以及文明的誕生。

 

在中國古代農耕社會,對時間的測定關係農業生產、社稷安危,誰告訴了人民時間,誰就會獲得公共權力,此即所謂“為治莫大於明時,明時莫大於觀象”。而公權力的產生、國家形態的形成,是文明誕生的標誌。

 

時間的測定須以空間的測定為基礎,南北子午線是測定太陽年週期最重要的觀測軸。古人於此線上立表測影,正午表影最長,時為冬至;表影最短,時為夏至。據此即可測定一個太陽年週期。所以,以南北子午線為基準而創立的中軸線制度,成為中國古代都城營造的一大傳統。

 

2016年,故宮博物院學者應邀承擔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的子課題《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文化價值研究》,發現北京日壇與月壇的東西連線(即卯酉線)與中軸線(即子午線)交會於故宮太和殿廣場,意義尤為重大,因為日壇行春分祭日之禮,月壇行秋分祭月之禮,這一條東西卯酉線是測定春分與秋分,進而規劃二十四節氣的觀測軸。


專訪故宮學研究所副所長王軍:講好故宮故事首要是夯實學術研究

明清北京城子午卯酉時空格局。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如何看待中軸線制度在中國古代的價值和意義?

 

王軍:子午卯酉時空格局,事關太陽年週期的測定與管理,是催生農業文化與文明的知識基礎。從考古學資料來看,這一制度可溯源至距今八九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專訪故宮學研究所副所長王軍:講好故宮故事首要是夯實學術研究

專訪故宮學研究所副所長王軍:講好故宮故事首要是夯實學術研究

專訪故宮學研究所副所長王軍:講好故宮故事首要是夯實學術研究

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7800年—9000年)出土的十字形刻槽垂球及其線圖、拓本。圖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陽賈湖》,1999年


而中國農業的發生是在距今一萬年前,表明彼時先人已初步掌握了時間與空間。可見,故宮雖為中國古代晚期的宮殿羣,但其所沿用的宮廷制度極為古老,直通農業文明之原點。故宮屹立於中軸線上的神聖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再溯源中軸線制度,距今6500年的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已規劃了長約百米、墓主人靈魂昇天的南北子午線(圖3)。墓主人周邊以二十八宿之蒼龍、白虎及北斗環繞,皆觀象授時的主要天體,墓主人為人王無疑。此墓區的設計將人王置於南北子午線上,正與故宮立於中軸線上的意義相合,彰顯辨方正位定時,是統治者的首要職責,此乃神聖的權力契約。

 

專訪故宮學研究所副所長王軍:講好故宮故事首要是夯實學術研究

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時代遺蹟分佈示意圖(遺蹟間距20-25米),四處遺蹟自北而南沿子午線分佈。圖源/馮時,《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修訂版,2009年


所以,乾隆皇帝為紫禁城三大殿分別題寫了“建極綏猷”匾(懸於太和殿)、“允執厥中”匾(懸於中和殿)、“皇建有極”匾(懸於保和殿),反覆強調辨方正位的重要性,意義尤為深遠。我理解,這就是故宮貢獻於中軸線申遺最為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關涉在地球表面上這一支文化與文明萬年不絕之僅有現象。如果這一條軸線不被視為世界文化遺產,那麼,還有哪一個遺產般配此種殊榮呢?

 

故宮世界遺產監測部去年成立

 

新京報:今年是中軸線申遺關鍵之年,故宮為申遺做了哪方面的工作和準備?

 

王軍: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故宮博物院長期以來以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原則推行各項事業,堅持保護第一的文物保護總方針,在許多方面收穫了極為寶貴的經驗。

 

王旭東院長提出,必須站在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的高度推進故宮的學術研究,為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學術支撐。《故宮學概論》(鄭欣淼著)、《作為學問的故宮學》(章宏偉著)、《故宮學學科建設初探》(王素著)等論著相繼問世,基於經學、史學、匠學的故宮學學術體系建設全面展開。

 

同時,故宮博物院推出了開放課題計劃,加強院內外的學術交流,並推出英才計劃,引入社會力量資助“學術故宮”人才隊伍建設。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積極為中軸線申遺提供學術支持,相關領域學者承擔了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決策諮詢重點項目《元大都齊政樓、萬寧橋與中軸線歷史文化價值研究》,並應北京市文物局之邀,提出《中軸線申遺文本評審意見》(2020年)、《關於中軸線申遺文本故宮部分的意見》(2021年)、《關於開展元大都齊政樓、中心閣、中心台考古工作的建議》(2022年)等。

 

相關領域學者還致力於破解與中軸線相關的重要學術課題,包括元大都中軸線北端建築分佈情況、中國古代時空觀與元明清北京城中軸線制度沿襲等。這些研究,彰顯了北京中軸線的突出普遍價值,得到決策部門及學界同仁的關注。

 

專訪故宮學研究所副所長王軍:講好故宮故事首要是夯實學術研究

下雪後的故宮博物院。圖/IC photo


新京報:故宮遺產保護的管理經驗豐富,近年來具體採取了哪些舉措?

 

王軍:為了實現故宮世界遺產的規範化、科學化管理,自2011年起,故宮博物院開始進行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項目的系統建設。

 

監測團隊確立了以不可移動文物為中心的監測框架,將文物建築、室外陳設、古樹名木等遺產要素和影響要素納入監測範疇;相繼建成了環境質量、白蟻、防雷、室內温濕度、觀眾動態、電力、售檢票、室外陳設、熱力和文物建築等監測系統;開展了文物建築基礎信息普查、室外陳設基礎信息採集和保存現狀評估,同時進行了多項典型病害監測與防控探索性工作。去年故宮博物院還專門成立了故宮世界遺產監測部。

 

此外,對傳統匠藝“八大作”,即“瓦、木、石、扎、土,油漆、彩畫、糊”的研究、保護與傳承,也在有序展開。

 

以上舉措為故宮世界文化遺產價值的發掘與保護打下了堅實基礎,必將助力於中軸線申遺。

 

專訪故宮學研究所副所長王軍:講好故宮故事首要是夯實學術研究

北京故宮角樓。墨大凡 攝/IC photo


條例落實“老城不能再拆”指示,為中軸線保護提供支撐

 

新京報:《中軸線遺產保護條例》已經頒佈,你認為條例的重要特點是什麼?

 

王軍:條例明確提出,“對北京中軸線及其環境實行整體保護”,“北京中軸線保護應當堅持統一規劃、統籌管理、整體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堅持以保護北京中軸線突出普遍價值為核心,維護北京中軸線的完整性、真實性”,“保持宮城、皇城、內城、外城四重城廓的平面空間結構”,“維護平緩開闊的城市空間形態,突出北京中軸線的空間統領地位”,“保護作為北京中軸線重要背景環境的歷史文化街區和其他成片傳統平房區的歷史格局、街巷肌理和傳統風貌”等。

 

這些規定落實了中共中央2017年提出的“老城不能再拆”的重要指示,必將全面推動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為故宮建築羣及其外圍環境的保護提供有力支撐,為中軸線的保護與申遺提供法治保障。

 

新京報:故宮在遺產保護中如何發揮帶頭作用?

 

王軍:經過90多年的建設與探索,2019年故宮博物院正式提出了“四個故宮”的建設體系,包括“平安故宮”“學術故宮”“數字故宮”“活力故宮”,對故宮博物院的使命與願景作出明確定位。近年來,“四個故宮”的建設成績有目共睹,這為中軸線申遺創造了有利條件。

 

複製“故宮經驗”可從寬鬆的學術環境開始

 

新京報:講好故事是中軸線申遺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近年來故宮在這方面創新多種形式,有哪些經驗是可供複製的?

 

王軍:故宮博物院近年來致力於夯實學術基礎,這為講好故宮故事提供了有力支撐。

 

故宮博物院之於中國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隨着近年來學術研究的深入,我們已能看到,紫禁城所沿用的宮廷制度,根植於支撐農業生產力的發生與發展,進而創建農業文明的知識與思想體系。北京中軸線制度,肇始於元大都。忽必烈以這一空間規劃,表達歸義華夏正統的強烈意志,曆元明清三朝,中華文化經各民族薪火相傳,於茲可見。在這個意義上,故宮及中軸線實為中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一座豐碑。身為故宮人,我們為此感到無比驕傲,同時,也感受到沉甸甸的責任。

 

故宮博物院自創立以來,歷任院長均致力於營造寬鬆的學術環境,以讓學者去除功利心,直面良心與好奇心。管見以為,營造無功利心的學術環境,厚植學術沃壤,是故宮博物院為當今學術界提供的重要經驗。故宮博物院自建院以來,人才、大師輩出,深繫於此。如果要“複製”故宮的經驗,不妨從這裏開始,因為學術研究是一切事業的基礎。故宮博物院的學術傳統召喚着一代代故宮人為我國文化而獻身,這是我們不竭的動力源泉,也是我們前進的方向。

 

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編輯 張磊 陳靜 校對 楊許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20 字。

轉載請註明: 專訪故宮學研究所副所長王軍:講好故宮故事首要是夯實學術研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