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張掖賽江南,此地花海映雪山。
深秋傍晚,漫步在祁連山下黑河林場的黑河灘生態修復胡楊林一期彩色步道上,水面波光粼粼、林區鳥語花香。張掖市民詹軍感慨:“兩年前這裏還是溝壑縱橫、漫天風沙的砂石灘,眼下已經變成我們的後花園了!”
一場大雨過後,一望無際的萬畝常青林迎風而立,如同一排排整裝待閲的士兵,和遠處的巍巍祁連雪山遙相呼應,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生態畫卷。
甘肅張掖市委常委、甘州區委書記葛永宏説,在經歷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改的陣痛後,幾年來,甘州區廣大幹部羣眾披星戴月、冒着酷暑、頂着雨雪,硬是把山坎坎、溝窪窪變成了綠地美景,休閒勝地。
“這一片常青林是去年3月份開始栽植的。1年多的時間,我們已經栽植了1.2萬畝的樟子松、油松等常青苗木。再過幾年,這裏不僅是苗木儲備基地,還能實現碳匯交易,成為綠色銀行。”張掖市甘州區林草局局長王東軍説,從整治到生態環境修復,由過去的春季造林到如今的一年四季全季造林,從曾經的戈壁灘、亂石灘、污水坑到現在6萬畝城市森林公園,甘州區僅僅用了3年的時間。
2017年,在中央環保督察整治中,位於黑河西岸張掖市甘州段的19家砂石料廠被徹底清退。
“砂石料廠是退出了,但是留下了亂石林立、滿目瘡痍、千瘡百孔的砂石料灘。要想修復這一帶脆弱的生態環境,植樹造林是唯一的途徑。”王東軍説。
2019年,經過多次論證規劃,甘州區因地制宜利用砂石料坑和靠近黑河的地理優勢,開始建設萬畝常青林基地,在砂石料坑裏下了一局“靠坑吃坑,靠水吃水”的“大棋”。
面對常年乾旱缺水、立地條件十分惡劣、風沙肆虐的“石頭灘”,“沒土怎麼栽”“水從哪裏來”“栽什麼樹合適”的困難,甘州區堅持以水定林、以水定綠,採取“改地適樹”的方案,通過換土並改造砂石坑、開挖蓄水塘壩和鋪設管網、疏浚渠系等方式配套建設灌溉水系,採用水、土、苗梯次推進的作業方式實施綠化工程。
“剛來栽樹時只想打退堂鼓,石頭灘上怎麼能栽活樹?誰知道一干就是幾年,在這裏植樹平時一天能掙150元,植樹高峯期一天能掙180元,一年收入7萬元,在家門口打工,不僅能種地,還有可觀的收入。如今荒灘變綠了,我們的口袋也越來越鼓了。”甘州區烏江鎮謝家灣村村民陳富榮不僅是植樹造林的見證者,也是受益者。看到鬱鬱葱葱的林區,他心裏是滿滿的自豪感。
針對造林面積廣、管護難度大、管護資金缺乏等不利因素,甘州區採取“劃片包乾,分片養護”方式,積極鼓勵各林場站發展林下經濟,承包綠化工程,解決樹木管護難的問題,近幾年造林成活率達到90%以上。
同時,甘州區還創新性地開啓了以春夏季造林為主、秋冬季造林為輔的四季造林新模式。“我們大西北太缺水了,風沙還大得很,早上栽的樹,下午就被吹倒了,栽活一棵樹,得跟養娃娃一樣精心管護,要換土、定期澆水,還要用支架固定起來。”王東軍説。
全程參與植樹造林的林業幹部謝小龍回憶説:“起初,灘上沒有一棵樹,大家曬得沒處跑,吃飯也只能用幾個大石頭支口鍋,開水裏下麪條,蹲在地上吃。雖然很艱苦,但看到一棵棵樹在荒灘上活了下來,再苦再累也值得。”
在萬畝常青林的不遠處,黑河生態園二期和胡楊林二期項目建設正緊張有序地開展中,裝載機、挖掘機、運輸車來回穿梭,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
為解決水資源匱乏難題,甘州區利用張掖市污水處理廠每天處理14萬立方米污水的有利條件,投資1.38億元實施污水處理廠污水資源化利用項目,變廢為寶。同時,將污水處理廠處理後的污泥當做林田的有機肥,走出了一條集約節約用水用地、資源循環利用的路子。
葛永宏表示,甘州區打造元寶楓國家儲備林基地,不僅可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打造甘平公路最美景觀帶,還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開展碳匯交易推動實現“雙碳”目標,帶動全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經濟日報記者 李琛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