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收藏」從藏印到讀印:方寸之間 氣象萬千

由 廉擁軍 發佈於 休閒

《漢書祭祀志》記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印章方寸之間,藴含着千百年的歷史古韻,無論是字體的變化、風格的演進或是篆刻技藝的精進,均承載着文明的重量。這種由篆字、雕刻及印石組成的傳統印章藝術,歷來是文人墨客的收藏雅好。詩、書、畫、印這四種藝術表現形式,經由戰國、秦漢、晉唐而於宋元之後,被完美結合,成為一種文化符號,直指文人士大夫階層的生活及審美追求。

印章三千年,是一部印信史,更是藝術史。秦漢古璽印和明清流派印是其中的兩座高峯,明清兩代至民國時期,印家輩出,流派紛呈,民國時印章收藏之風已盛極一時。

時至今日,隨着藝術品市場的火熱和收藏門類的細分。印章收藏熱度也越來越高,拍賣場上的名家印章,總會引發藏家追尋關注。



一直以來,印章的收藏有着兩個方向,一是藏印,即欣賞印章篆刻的金石美、印文美;另一種是藏石,以文玩收藏為方向,鑑賞印章的石料之美、印鈕的雕琢天成,當中尤以温潤靈透、色可奪魂的田黃石、雞血石為貴。

古人謂印有三品:“氣魄生動、出於天然、謂之神品;筆法超絕,古致淋漓,謂之妙品;遵依古制,不躍規矩,謂之能品。”藏印的行家往往有較高的書畫造詣,從藝術角度出發來賞析印章之美。

那麼,新藏友們該如何讀懂這種小中見大、縮龍成寸的藝術?印章篆刻應如何入藏?《名家話收藏》請來當代青年書畫家、篆刻家劉少白,與篆刻愛好者們分享他的藏印、讀印、治印心得。


號樂水山房主人,1983年生。自幼習書畫,啓蒙於梁永卓先生、齊白石四子齊良遲先生,先後就讀於中國美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現為崔志強先生、吳悦石先生、劉紹剛先生入室弟子。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中國畫創作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印社社員。

書畫篆刻作品多次在中國書協、中國美協、西泠印社主辦的全國展覽中獲獎。2019年初,在北京榮寶齋舉辦個人書畫印展。曾先後出版《少白刻畫》、《澄懷觀道》等多部作品集。

在篆刻藝術的歷史長河中,殷商、秦朝、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歷史印記形成深厚的文化沉澱 ,所流傳下來的理論和印章被歷代篆刻家奉為圭臬,也為篆刻藝術這門學科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劉少白看來,篆刻須集古文字學、書法、繪畫、詩詞文字、雕刻技藝等造詣於一身,並非是一朝一夕能習得的,學會藏印,須瞭解印章歷史、印家流派、鑄刻方法與演變發展。



到了宋代,其社會環境與時代背景催生了一些“奇人”,如北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和畫家米芾,因不入凡俗、舉止癲狂而被稱為“米顛”。當時宋朝流行的大多是銅印,米芾自己刻不動,就轉而親寫印文稿交付刻匠製作和篆刻。刻完以後,他再告訴刻匠怎麼修,最後達成他想要的效果。此後,一些文人、書畫家紛紛效仿,這種設計篆刻文稿的行為也蔚然成風。

宋末元初,書畫家趙孟也作了諸多嘗試。趙孟痛感當時流行的印章毫無生氣,不願使用這些低俗粗劣的印章,便把當時宋朝流行的篆書書寫模式改成印章的格式,一改先朝人的風格。他所愛用的朱文印章也被後人稱作“元朱文”,其風格靜雅秀逸、工緻雋美,強調篆刻的工穩。這種風格到元朝後期得以傳承和創新,而傳承的人便是以畫荷聞名的王冕。王冕把花乳石剖開磨平,作為文人第一次真正地拿起刀來刻印章。

到了明朝,迎來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個高潮,篆刻藝術同樣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文徵明之子文彭對詩文、書畫、篆刻均有造詣,他尤精篆刻,對六書有深入研究,和並稱“文何”的何震主張篆刻必須精通六書才能入印。

由於文彭身世顯赫,乃名門之後,後人追溯篆刻歷史時就將文彭作為中國文人篆刻的創始人。文彭的篆刻影響了後來的眾多文人,江浙一帶出現了各種流派。

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趙之謙,與任伯年、吳昌碩並稱“清末三大家”,擅長文字訓詁和金石考據。趙之謙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印從書出”的創作模式,開闢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趙之謙認為,篆刻印章如果永遠在印章體系裏參考之前的內容,無論參考的是東晉的、三國的還是秦朝的,都不會有太高的提升。而印外求印,除了篆刻之外,還會把與篆刻同時期的秦磚、漢瓦、詔版、碑刻、漢鏡銘文,甚至山上的摩崖石刻都拿來參考入印。隨着用來入印的內容越來越多,趙之謙也逐漸創立了自己的風格。

這融會貫通的風格也啓發了齊白石。齊白石在自己印譜的序裏寫道:趙之謙的《二金蝶堂印譜》,略得其皮毛。齊白石為學習趙之謙的篆刻,曾下過大功夫,其“大刀闊斧,衝刀直入”的鮮明個人風格,便是受趙之謙的啓發而來。

趙之謙還影響了晚清印壇四大家之一的黃牧甫,讓後者不拘泥於古銅印斑駁之貌而追求自然健爽的刀意,不拘泥於漢印模式而廣泛地走向“印外求印”。另外,趙之謙從秦磚漢瓦中得來的篆刻風格也影響了吳昌碩,形成了吳昌碩抱殘守缺、蒼茫古樸的風格。再加上齊白石操縱橫溢的風格、黃牧甫光潔挺立的風格,這三種風格就是一剛一柔一中,基本成了印壇的鼎足之勢。自晚清和民國以來,這三人的印風一直影響到今天,也是當今篆刻三大流派的基本雛形。


徐正濂先生學黃牧甫,也是印外求印,不拘泥於表面形式的擬古,而是追求大道至簡,以靈性與恬淡的風格返璞歸真。

王鏞先生以齊白石為基本點,往歷史上追溯融入了東晉西晉時期的磚刻文字、晉磚上接近楷書的那種半篆刻、半楷書文本,還將民間文字和石刻文字“挪用”到自己的書法裏,形成自己古樸蒼茫的書法體系,這種書法體系再移至篆刻中,形成他自身的篆刻體系。

石開先生則以秦詔版恣肆縱橫的意態為印之篆法,他的篆刻風格奇峭冷逸,開張自如。

字法指印章文字的選用、配置和結體方法。一個篆刻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字體系和獨立的風格體系,因為書法必然形成個人的文字風格,這時候篆刻家的文字風格放到印章裏才能形成印章風格。

而在章法上,歷朝歷代的印章都有自己獨立的章法體系,如大篆文字的跌宕起伏、天真爛漫,漢印文字的整潔方正,元朝文字的自然雋永,都有自己獨立的章法。

而刀法則有多種講究,比方齊白石是單刀直衝的刀法。齊白石講過,“世間事,貴痛快,更何況篆刻風雅事”。一刀下去,無須回刀,橫衝斜插,痛快淋漓。吳昌碩用的是披刀法,他認為一根線只用一筆或一刀,不足以完整,要用三刀四刀、五刀六刀,用各種角度把一根線修得非常有味道、有造型,使之富有動態美。吳昌碩使用碎刀法的同時也使用披刀法。

與熱門的書畫市場相比,印章的收藏曆來相對小眾。但近年來,在收藏市場上印章也頗為引人注目。在嘉德2020年春季拍賣會 “清寧—金石篆刻藝術”拍賣專場中,齊白石篆刻的壽山石印章以57.5萬元成交,而在2018年的西泠印社秋季拍賣會上,齊白石刻的子母獸鈕壽山石王伯羣自用印更以115萬元高價成交。

在劉少白看來,印章收藏價格的不斷高漲昭示了收藏行業的另一趨勢,而他自己也有一貫堅守的收藏美學。



我收藏的古代印章中,還有一方戰國帶鈎印,印上刻了一個生生不息的“生”字;我也收藏有秦印、齊印、漢印、宋印、元印等,近代的也曾過手過齊白石、吳昌碩等大師的印章。




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形制格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字體系。收藏印章你得先懂文字學,這個門檻就挺高的,後人仿製時經常錯字連篇。

近十年印章在藝術市場中升幅也比較大,但相對於書畫這類熱門藝術品,還是相對小眾。以齊白石的印章為例,一方齊白石印章出版過十幾次,大概售價100萬元,但如果一張齊白石的畫,在拍賣場上一般也要賣1000多萬元,故印章相對便宜。印章還有一好處,就是當人們把印章買回來後,這方印章是可以不停地鈐蓋,這張鈐蓋的印拓也是能賣錢的,齊白石的印章鈐蓋目前市面價位是1000塊錢。鈐印的市場還是比較大的,我自己也經常買來研究。



第二,多看精品,多去博物館,跟業內頂尖藏家、學者切磋交流。

第三,一定要見高人,由一個懂行的高人在邊上指導收藏。在書法、繪畫、篆刻、傢俱、瓷雜等收藏品中,篆刻是門檻和段位最高的。

目前收藏印章的一大誤區就是隻關注材質,人們更看重石頭的品級,買雞血石、買田黃等,而忽略了印章本身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如何上追古人?可從我的篆刻談起。我16歲就臨摹白石老人的印,曾幾可亂真,但刻到十八九歲我覺得無趣了,腦子裏幾乎全是標準的齊派印章風格。後來我在思考,齊白石是學誰的?他是學趙之謙的,而趙之謙是學漢印的……就這樣一點點上追古人。現在我把趙之謙的印刻了,再把吳昌碩的印也刻了,再往上我開始學漢印,然後開始接觸石鼓文,後來又跟着劉紹剛老師學古文字學,跟他研究戰國漢簡。

回過頭看,齊白石對印章的空間管理、篆法、刀法等,對古人的字法以及“全在膽敢獨造”的思想都非常絕妙,我追求的並非形似,而是學習他的風格和審美精神,並把這種精神融入到我的篆刻裏。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圖片 | 劉少白藏品 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 | 馮茵

審籤| 陳婉允

實習生| 温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