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坡坨下,絕勝小蘇杭
或許不少人是因為《北京愛情故事》,才知道了和順古鎮。儘管在大理、麗江、香格里拉的名氣掩蓋之下,低調的和順古鎮顯得不太起眼,但其實它曾經被評選為“中國十大魅力古鎮”之首。只不過,偏遠的位置以及交通條件的限制,令和順的旅遊熱度一直比不上其他很多古鎮。但也正因為此,古鎮在不經意間保留了難得的清淨與古樸。
古鎮的主入口處,有兩座典型徽派風格的節孝坊,也不知是否因為當年屯墾戍邊的明軍中,有來自皖南的子弟。更令人叫絕的是,在和順的古建築中,除了可領略到徽派建築的神韻,也可以欣賞到江南古鎮的身影,還能尋覓到西方建築的元素,簡直稱得上是中國古建築的“活化石”。
和順圖書館
如果單單只是站在大門外,或許這個圖書館並不能吸引到你,但是隻要一走進圖書館的大門,相信這座古老卻不失活力的和順圖書館,必然會讓你感到驚歎。和順圖書館,建於1928年,至今已歷經近百年的風風雨雨。用層層火山石堆砌的石階、牌樓式的圖書館大門、石頭牆、雕花屋檐,勾勒出傳統建築的原汁原味。門樓上藍底金字的匾額是“和順圖書館”五字,為本鄉舉人張勵所書。
彎樓子
和順古鎮的每一幢古建築,都有着獨特的韻致,位於大石巷的“彎樓子”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彎樓子是清末民初和順旅緬僑商“永茂和”的主人私宅,因沿着村內彎曲的巷道修建而得名。
精巧的兩進大門並不張揚,頗有點不顯山不露水的意思。彎樓子是一個三進三房一照壁的庭院組合式建築羣,彼此相通、佈局巧妙、結構精湛,現在闢為民居博物館。宅院裏清水石腳細膩古樸,飛檐翹角的中式照壁和西式陽台相得益彰。老宅裏的陳設亦不同凡響,既有明清時期的舊傢俱,也有產自西洋的老電器,無不彰顯着主人昔日的榮耀。
中天寺
中天寺位於和順古鎮西南側的半山之上,始建於明崇禎八年(1653),但上世紀中葉遭到了很嚴重的破壞,後來又重新修繕,懸掛于山門的“中天寺”匾額是由趙樸初所書。中天寺是一座三教合流的寺廟,寺裏除了供奉佛祖釋迦摩尼、觀音菩薩,也供奉關公和玉皇大帝。
和順的美食,可以説在雲南獨樹一幟。或許是因為這裏的居民,多是當年從中原到此屯墾戍邊的明軍後裔,所以飲食風格糅合了當地特色和中原味道,與傳統意義上的滇味有很大的區別。
寸大媽豆粉
在雲南其他地方,每天早起都是一碗米線或者餌絲,在和順卻必須是一碗稀豆粉。在古鎮裏,寸大媽豆粉是無人不知,店子開在李家巷,幾張老舊而簡陋的矮腳凳就是門面,然而食客卻絡繹不絕。這種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食物,看上去有點像北方的麪茶,它是把豌豆晾乾磨成粉,經過慢煮不停地攪拌,製成不稠不稀的糊狀。一般來説,稀豆粉總是搭配着油條、粑粑或者餌絲一起吃。稀豆粉本身沒什麼味道,所以蘸水才是點睛之筆,能吃辣的話可以加上油辣子,味道更好。
雲裏咖·霧裏菜
雲裏咖·霧裏菜裏面的菜式主打四川口味菜,但也有騰衝特色菜。大救駕,騰衝最出名的傳統小吃之一,其實就是騰衝炒餌塊。據説明末吳三桂降清後攻打昆明,南明永曆帝朱由榔逃亡滇西,途徑騰衝。當時天色已晚,一行人疲憊不堪,飢餓難忍,終於找到一户農家,主人把家裏最好的食物——餌塊、火腿、雞蛋,青菜,炒在一起。永曆帝吃後讚不絕口地説:“炒餌塊救了朕的大駕。”於是,騰衝炒餌塊便有了一個別名“大救駕”。
出品人│王波 主編│劉愛萍
首席執行│王慕道 首席記者│樂水
編輯│方化 曹欣宇 揚木子
視覺總監│杜放 視頻監製│李小姣 設計│劉垚 李心彧
除註明外內容均為正午文化原創 轉載請聯繫 個別圖片來自網絡 如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