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故宮中養心殿老是潮濕陰冷?專家掀起地磚後,才揭曉謎題

《故宮》:“驚風吹雨過,歷歷大槐蹤。王氣銷南渡,僧坊聚北宗”。故宮氣勢恢宏,一代又一代君王在這裏成長。人們去到北京旅遊的話,大都會去到北京的天安門或者故宮參觀,故宮可謂是北京非常著名的景點,此處為明清兩朝皇帝居住的地方。

1925年,故宮博物館正式成立,許多遊客慕名前來參觀,大家都知道養心殿是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然而此處卻異常陰冷潮濕,這讓許多人感到好奇。按照常理來説,此處應該是皇宮裏最豪華,最安全的地方,為什麼總是陰冷潮濕呢?這個問題困惑人們許久,直到專家們在挖開石磚之後才明白真相。

明朝剛建立時還沒有故宮,彼時北京是燕王朱棣的封地,爾後,燕王朱棣通過權力鬥爭奪得皇位,便將北京定為國都。北京也因成為政治中心而繁榮起來,在定都北京之後,朱棣開始關注於故宮建設,終於,北京故宮歷時十四年後建成。

我們都知道故宮的建築是木結構的,木結構有一個特質就是容易腐爛,因此需要定期有人對其進行修理。而專家們在養心殿進行維修的時候,覺得養心殿潮濕得異常,北京氣候乾燥,按理來説不應該這麼潮濕。於是專家們認為養心殿的潮濕與北京的氣候並無關係,在仔細研究之後,便將注意力放在養心殿地上的石板中。

在挖開石板後,專家被石板下的東西震驚,發現石板下面居然全是水管,原來養心殿之所以會這麼潮,是因水管中的水不斷地蒸發,而水蒸氣附着在木頭上,於是養心殿格外的潮濕陰冷。原來,工匠們在養心殿修建水管的目的,就是想要調節室內的温度,讓皇帝有一個舒適的環境。

因古代沒有空調,電風扇這些設備,對於室內温度的調節,只能通過使用冷水和熱水來進行調控。又因為故宮是木質結構,而北京是北方,因此氣候比較乾燥,木頭一干燥便容易發生火災,即便此處是皇帝住的地方也常發生火災,而皇室建築重建的工作又非常繁瑣,在地下埋入水管也可降低火災的發生率。

在夏天的時候,內務府會派人往水管裏放冷水,相對來説房間就會比較涼爽。冬天的時候又往水管裏放熱水,讓屋子暖和起來,其實這個裝置就相當於古代的暖氣。如今的養心殿早已無人居住,也不會再往裏面灌冷水和熱水,因此這水管裏剩下的水分便開始不斷的蒸發,導致養心殿變得異常潮濕。

我們關注故宮不僅僅是看到養心殿,還有其他宮殿的建築都非常有特色。比如説人們在去故宮的時候,會被延禧宮裏的柿子樹,以及旁邊的水晶宮所吸引,延禧宮的水晶宮造型非常別緻,與其他宮殿有所不同。在閒暇的時候也可以去北京的故宮博物院看一下,看看那個身為兩代王朝帝王居住地有多麼的恢宏。

此處不僅是辦公的場所,更是皇帝以及家眷朝臣進行家庭聚會的場所,這裏可謂是中國建築水平的最高代表,通過欣賞故宮,也可以欣賞到中國建築之美。當然,北京故宮僅僅是中國建築的一種風格,南方園林亦有着不同北京故宮的風格,南方園林有着自成一派的秀氣。

因此對於中國建築也不要一概而論,不同的建築有着不同的風格,應該去欣賞不一樣的美。通過觀察養心殿水管的這件事情,也可以瞭解到中國的工匠精神,一直以來,人們都在強調日本的工匠精神,誇讚日本對於細節有多麼的專注。其實中國早在古代的時候便非常注重細節,從一點一滴小事入手,這就是匠人精神。

而匠人們為追求所做產品的精緻,會一點一點去打磨,小到一個細縫,一個小小的部件。從一個細縫,一個小小的部件,我們就足以看出工匠們的用心。如今的社會是一個浮躁的社會,能做的就是讓自己更加用心,更加專心地投入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中,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

年輕一輩也應繼承中國的工匠精神,對待事情要一絲不苟,要追求細節,嚴謹的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參考資料:

《故宮》

《説説故宮的養心殿》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61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何故宮中養心殿老是潮濕陰冷?專家掀起地磚後,才揭曉謎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