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陶瓷藝術品市場,古董陶瓷經常拍出天價,比如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宋代汝窯天青釉筆洗等等,動輒數億的拍賣價,引無數人跟風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陶瓷是一種工藝美術,也是民俗文化。陶瓷文化,在我國一直是處於一個很高的定位。在以往的時代裏,可以説是處於一個高端奢侈品的位置。
據聞,以前海外貿易的時候,陶瓷是主打出口產品,而茶葉是為了防止陶瓷不小心碰撞損壞而順帶出口的。國外人仰慕我國的陶瓷產品,甚至將我國的國名都以“china(陶瓷)”取代,可見中國陶瓷在我國甚至世界歷史上的重要地位。而陶瓷的高大上定位,也使得我國的陶瓷文化非常的豐富。在我國甚至世界上的博物館裏,陶瓷產品是必不可少的收藏品。
從一件小小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在香港拍出2.8億港元的天價後,國內歷來就非常具有民間基礎的陶瓷收藏更加變得炙手可熱。一些以前從來沒有碰過古陶瓷、也不具備任何專業知識的投資菜鳥,也紛紛從股市、房市中轉戰過來,幻想着哪天能逢上好運,從古董市場裏邊淘回一件價值連城的作品。
古董陶瓷因為經常拍出天價,所以不少人跟風,但是對古董陶瓷,大家都存在認知誤區,古董陶瓷,多指民國前的,有比較悠久的歷史的陶瓷藝術品,所以很多人意識中的陶瓷藝術,就是指那些古代祖上傳下來的,或者博物館塵封的,或者地下挖出來的,抑或是沉船中打撈起來的這些器物,只認為這種陶瓷才具有價值。
這是個非常大的誤區,因為當代陶瓷同樣具有藝術和經濟的雙重價值,實際上“僅從美學角度來看,當代陶瓷甚至要更勝一籌”,
古陶瓷投資收藏,要謹防走進六大錯誤認知
一、越古越好
陶瓷是民間最廣為熟知的古董,不少人認為,燒製年代越久遠的陶瓷一定越值錢。不過,在專業收藏家的心裏,這是非常錯誤的認識。姑且不論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古瓷裏邊有多少贗品,哪怕我們假定這件古瓷是真品,其價格也未必就一定很高。
譬如,在陶瓷文化裏邊屬於比較早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雖然老,但其工藝水平和觀賞價值均與現代人的審美觀念相差很遠,因為來自這段時期的陶瓷製作工藝、造型和裝飾實在過於粗糙和簡單,難以獲得市場的普遍認可,更不會有多少升值空間。
二、以文物等級論價
前面説過,不是所有老東西都具有投資價值。因此,把文物等同於可以用來投資的收藏品也是不對的。一件陶瓷,能夠成為文物,不是因為其市場價值所決定的,而是其具有某種科學價值和歷史研究的價值。
我國現存文物,是按其年份長短、藝術水平高低、學術價值、科學價值等不同情況,來劃分標準的。有些陶瓷,譬如仰韶文化階段的一些粗陶,在文物評定上達到了等級標準,但流通到市場上的價值卻不見得很高。加上珍貴文物是法律禁止買賣的,我們更加不建議個人收藏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文物陶瓷。
三、越貴越好
不要説收藏古董,就算是到商場上去購買任何東西,也不能單憑價格去衡量這件商品的收藏價值。
這是因為一方面,不誠信的賣家有可能利用市場信息的不對稱,高價轉手一些沒有價值或者價值不高的商品;
另一方面,賣家本身對這件商品價值的認知能力也可能影響到其定價的標準,尤其是面對陶瓷古董這種非常特殊的商品,需要經過非常專業的鑑定才能認識其價值
遇到不懂裝懂的賣家,他們常常會把一些贗品當成真品來賣。此外,在缺少參照系或者足夠市場競爭的情況下,交易價格也容易冒虛火。可見,遇到標價過高的陶瓷,我們反而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四、凡稀則貴
認為“凡是存世稀少的陶瓷,市場價值必然很大”,與“越古越好”的認定標準犯的是同樣的錯誤。影響一件陶瓷市場價值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是收藏古瓷器,其來自哪些重要的窯口?造型是否獨特?紋飾是否精美?
當這些不特定的條件均具備的前提下,這類作品的存世數量有多少,才會成為市場對其進行定價的重要參考。反之,如果其它必要條件均不具備,或者大部分不具備,那麼這類陶瓷就算存世只有一件孤品,也不會有很高的市場價值。
五、必須完好無損
這實際討論的是一件陶瓷上的瑕疵對其市場價格的影響。對於許多民間的收藏愛好者來説,他們的觀念都非常傳統,認為一件陶瓷只要有地方破損了,其價格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毫無收藏價值。
實際上,這是一種吹毛求疵的標準。陶瓷作為一種易碎品,雖然其保藏比書畫要容易得多,但是在運輸、展示和交易等各種移動活動中,都有可能因為不確定的意外而受損。
尤其是對於一些有着幾百上千年的古陶瓷來説,其經歷的天災人禍、時代變遷就更多,能夠流傳至今已非常稀少,而能夠保管得完好無損的就更是少之又少,哪怕在一些國家級的博物館裏邊,我們看到的也多是一些帶有各種瑕疵的殘品。對於名窯精品陶瓷來説,即使是殘片仍然價值不菲。
六、無款不好
沒有落款,即是無名作品。有些人認為只要是沒有落款的瓷品,都不會有很高的市場價值。實際上,這也是不對的。在中國陶瓷史上的許多重要時期,即使是官窯生產出來的精品瓷品,也是沒有落款的。
根據考古研究,真正有官窯款瓷器始於明朝永樂年間,但因為當時是專為皇帝定燒的,產量不多,存世量更是極少,市場上也難得一見。
在整個明清兩代,也存在大量無官窯款的瓷器,譬如空白期(正統、天順、景泰)、泰昌、崇禎,尤其在康熙前期,根本不允許使用本朝皇帝年號作為款識,這才出現了那時特有的“官搭民燒”的行業現象。這些無款瓷,同樣具有極高的市場價值。
在陶瓷成為大規模工業品的時代,在人們尚重陶瓷歷史地位的基礎上,吸收一些古陶瓷藝術文化的營養,改善大眾對企業產品的觀感,是一段時期內可取的。但如果寄希望於與古陶瓷文化結合,實現產品的華麗大轉身,筆者認為,是需要努力以及認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