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西雙版納在微潤的晨光裏欣欣然張開了眼,一切顯得美好又可愛。
這時候,陌小廚和木小魚的自駕探索自造生活之旅已接近尾聲,“廣東—廣西—貴州—重慶—四川—雲南”,人文、風景、種種感動,400多天的“牀車”流浪,她們的行程恰巧在中國的西南畫了一個圈。
拍攝的陌小廚
拍攝的木小魚
“看看世界,過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想大多數人都會有一個流浪的夢想吧。”
工作上共事一個項目,加之興趣愛好雷同,2017年10月,陌小廚和木小魚一拍即合,“一起流浪”的念頭就這樣萌芽了。提前半年準備,她們賦予這次“流浪”更清晰的含義:“自救”行動。面對食安環境和居住環境的焦慮,她們希望能將古老智慧融入現代生活,減少自身對科技的依賴、能源的消耗和環境的破壞,自造想要的生活。
遠眺黔東南苗寨
“出行之前,我們很是為交通方式糾結了一陣。”陌小廚笑着解釋道:“考慮到自駕在路線自由、節約住宿成本、攜帶物資方便等方面的優勢,我們最終選擇了自駕流浪。”就這樣,三廂家用小轎車,在兩雙巧手下,搖身一變,成了兩個女孩子出行的“房車”。
“説改裝其實不恰當,我們實際上是切合自身的需要做了一點‘加裝’。”在陌小廚的腦海中,“房車”應該滿足的最基本需要是“一個移動的家”。那麼,一輛小小的“房車”如何滿足兩個女孩子的衣食住行需要呢?
輕裝上陣“牀車”
“首先考慮到睡覺問題,我們將沙發墊拆下來,往後座一鋪,便是一個移動的卧榻。”後備箱裏塞的是鍋碗瓢盆、各色醬料,她解釋道:“要‘浪’好久,走得又比較偏遠,擔心會被餓瘦了。”她頓了頓,笑着補充道:“出門前花的378元裏,266元是買了鍋,還做了個火箭爐。”
心靈手巧的她們對於攜帶的裝備有自己的原則: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多功能多途徑;Recycle+upcycle。攜帶式淋浴裝備便是她倆腦洞大開的傑作——她們將瑜伽球充氣泵、軟管與橡皮塞子相結合,一個用人工踩踏的懸掛式淋浴裝置新鮮出爐。
“不必等到萬事俱備,只要前行在你想要方向,一切都會是最好的安排。”
第一次嘗試赤腳穿過叢林
“臨行前,木小魚對古法造紙萌生了興趣,她用紅薯皮自造未果,於是我們決定第一站就去探訪造紙術。”學習古老技藝、探尋自然智慧,陌小廚將這趟旅行定義為遊學。
“我們探尋的第一種傳統手工藝,是貴州的古法造紙——石橋皮紙。他們的迎春紙,是修復古籍文物的重要材料,可存千年。”石橋皮紙所在的石橋村,是位於黔東南的一個苗族村落,得名於流經村子裏的南皋河穿流出的天生石橋。
石橋皮紙——操紙
千年的“紙街”,有世代相傳的造紙作坊,也有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的街坊鄰居。“逛個街”可以看到歷經唐宋元明清的各種式樣的皮紙,紙香氤氲,將涓涓古韻渲染得如詩如畫。
操紙師傅握住竹簾在池裏來回撈蕩紙漿,沒個三五年的工夫,練不成這“不分左右、不較高下、力道均衡、手速一致”的內家功夫。最後再將一張張成型的紙樣貼在烘牆上,烘乾或晾幾天陰乾,才算是完工。而這薄薄的一張紙,需要經過取皮、煮料、碓料、抄紙等18道工序手作、40多天曆練,包含了人們無窮的智慧。拿着這薄薄的一張紙,陌小廚感嘆道:“真是捨不得下筆啊!”
同處於貴州丹寨縣的排莫村,是有着“東方第一染”美譽的蠟染發源地之一,也是讓這兩個姑娘寧願盤一整天山路也要到達的下一個目的地。
排莫村畫蠟片的苗家女
排莫村還保留着以前村落的模樣,毗鄰而居的苗家吊腳樓依山而建,遠望有一種錯落有致的節奏感。
“蠟染就是苗家人的日常生活”,木小魚回憶着,“沒有樣板、沒有圖冊,她們不照着圖畫,大多也不用鉛筆畫線稿,畫圓不用圓規,畫直線也不用直尺……”
苗家女用蠟刀作畫,用種植的馬藍製作藍靛染膏,再反覆染、晾,化臘、沖洗,最後藍白相間、帶着“冰紋”的蠟染就面世了。
“親歷這一番,才發現老祖宗的技藝,藏着古老的智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只是現在的我們將這些天然的技法丟得太快了。” 陌小廚不禁感嘆道。
少數民族的寶藏一場雨過後,山底開始泛起磅礴的霧氣,如夢似幻,卻又在剎那間煙消雲散無跡可尋。為了拍佤山雲海,陌小廚和木小魚在雲南普洱市的佤山安營紮寨了好一陣子。
升騰的佤山雲海
這還不是最驚豔之處,雲南多民族,更讓兩個妹子沉迷的,是那多彩的民族文化。
“走到這裏,真是發現了一個寶藏民族!”陌小廚興奮道:“我們彷彿打開新世界的大門。”部分佤族是解放後直接從原始社會末期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原始淳樸的民族文化可謂流淌在他們的血液裏。
最後的原始部落——翁丁古寨
鮮少有人踏足的佤族村寨,熱情奔放的民風讓她們印象深刻。“她們的生活很簡單,卻能用簡單直接的方式解決問題。”在木小魚的描述中,一個佤族婦女用幾根棍子,就能把棉線織成佤錦,再做成一件筒裙或者包包。
織佤錦
“你知道拉祜族的音樂小鎮嗎?”提到中緬邊境沿線遇到普洱市瀾滄縣的拉祜族山寨——老達保,陌小廚的眼裏彷彿閃着星光。在這裏,八成以上的村民會彈吉他,不時有揹着吉他的村民從小巷裏穿過,更有6個聲部的唱詩班,村子各處時不時傳來天籟之音。
在露台聊天的拉祜族老人
入夜,一個轉角的燒烤攤旁,七八個村民們圍坐一桌,吃着燒烤喝着小酒,熱情地邀請她們一起加入,共享盛宴。期間,拉祜族的朋友邀請她倆唱一首拿手歌曲,就這樣,《我和我的祖國》優美的旋律飄蕩在村子的上空。更讓兩人驚喜的是,當討論了半小時的拉祜族朋友合唱起拉祜語的《我和我的祖國》時,陌小廚和木小魚禁不住淚盈於睫……
“我們看來歌唱是一門技術,更是藝術,而這卻是他們的日常生活,是發自內心的熱愛。”似乎還沉浸在滿滿的感動中,陌小廚久久回不過神。來往的汽車掀起飛揚的塵土,兩個彎腰駝背的苗家老姐妹,説説笑笑地並排走在馬路上;正在露台上洗衣服的拉祜族老人,咚咚咚有節奏地打起了砧板,混着柴火味的飯菜香,在裊裊炊煙裏緩緩開始了新一天的田園生活……
這一路,她們看過了太多的人間煙火,生活雖樸實無華卻隱藏着最真實的寶貴。“與自然和人相互滋養的、滿是人情味和煙火氣的日子,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不動聲色卻又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