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世博會:緣起、組織及影響

作者:傅新球(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編者按

阿聯酋迪拜世博會於近日開園,本次世博會的主題是“溝通思想,創造未來”。回望世博會發展的歷史,自1851年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在倫敦成功舉辦後,它至今已經走過170年的歷程。仔細翻閲這170年的歷史,可以清晰地看到近現代人類社會的發展軌跡。世博會這一世界性的集市,集中展現了近代以來人類物質文明的精華,間接推動不同國家和地區人們思想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本期文章分別選取1851年倫敦世博會、1880年墨爾本世博會以及1889年巴黎世博會,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分析各世博會舉辦的原因、主題、意義等,以饗讀者。

世博會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科技與文明的真實記錄。通過博覽會,眾多科學技術和發明成果走向了日常生活。1851年倫敦舉辦的“萬國工業博覽會”,被世人確認為現代意義上的首屆世界博覽會。

倫敦世博會:緣起、組織及影響

1851年,倫敦為舉辦第一屆世博會而修建了水晶宮。資料圖片

  一

18世紀末,英國工業革命如火如荼地開展。19世紀中葉,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但是,致力於推動英國藝術、製造業和商業發展的皇家藝術協會在1836年的一份報告中認為,英國商品的設計不如歐洲大陸(尤其是法國)那麼精緻。1844年,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被選為皇家藝術協會主席,之後成功籌辦了幾次工業博覽會,但都不及1844年的法國工業博覽會。1849年夏天,皇家藝術協會派骨幹亨利·科爾和馬休·迪格比·懷亞特去巴黎評估法國工業展覽。回國後,科爾向阿爾伯特提議在倫敦舉行一次使“每一個國家的貢獻都能最大可能地呈現”的展覽。

1849年6月30日,皇家藝術協會的骨幹亨利·科爾、約翰·斯科特·羅素、弗朗西斯·富勒等人與阿爾伯特親王在白金漢宮舉行了一次歷史性的會議,討論在1851年舉辦一次展覽會的可能性。這次會議就展覽的幾個關鍵問題達成了一致意見:第一,“展覽會必須是國際性的、展品要有外國產品參加”,從而“讓世界清楚地瞭解英國作為工業領袖的角色”;第二,展品按照原材料、機械、工業製品、雕塑來分類;第三,建造一幢特別的建築作為博覽會展廳;第四,提出了一個高達兩萬英鎊的獎勵計劃,後被獎牌制度所代替,併成立一個包括不同領域和不同國家專家的評獎委員會;第五,展覽會的資金由皇家藝術協會負責,依靠發行公債而不是強制徵税來獲得;第六,建立一個由阿爾伯特親王為首的皇家委員會來主辦博覽會。這次會議“開啓了1851年的大博覽會”。

為了擴大影響,亨利·科爾在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報紙《泰晤士報》上大造聲勢,使得展覽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1849年秋天,科爾、富勒和斯科特·羅素前往英國北方工業城市尋求贊助,獲得了許多企業家的支持。這一成果鼓舞阿爾伯特親王於1849年10月17日在倫敦市長官邸的宴會上公開宣佈打算舉辦一次國際展覽會。1850年1月3日,維多利亞女王公佈了皇家委員會名單,其職責包括對博覽會籌備的監督、館址的選擇、國外工業展品的引進、獎項的公平分配等。皇家委員會下設若干專門委員會和300多個地方委員會,地方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籌募資金,選擇參展商和展品,同時向本地民眾宣傳展覽並提供一定的財政支持。隨後,維多利亞女王以國家名義向世界各國發出世博會參展邀請,獲得歐美國家的積極回應。

  二

舉辦國際展覽會是一件複雜的事情。皇家委員會及其專門委員會和地方委員會有條不紊地展開了各項工作,他們將展覽館地址選定在海德公園南側,並用英、法、德語向各國發布展館設計招標書,最後英國園藝師約瑟夫·帕克斯頓設計的水晶宮脱穎而出。工人們以驚人的速度用玻璃和鋼等預製結構搭建起了水晶宮,它長563米,寬124.4米,高20.13米,建築面積7.2萬平方米,通體透明,龐大雄偉,並將公園裏幾棵成熟的大榆樹有機地容納其中。

展覽會的組織者認為,在展覽中構建一個“勤勞、愛國的工人形象”,對於體現工業進步至關重要。為此,組織者在交通、住宿和負擔能力三方面考慮到工人階級的需求。新擴建的鐵路網為工人蔘觀博覽會創造了便利的交通條件。執行委員會與大型鐵路公司協商,向參加了鐵路旅行俱樂部的會員們提供廉價火車票去參觀展覽。很多工廠和公司也以不同形式鼓勵工人們參觀展覽:有的出錢購買門票,有的給員工放假併發放一定的補貼,有的對參觀費用給予報銷。

1851年2月,首批展品開始搬入水晶宮,外國展品也陸續入關並直接運到水晶宮接受海關檢驗。在展品的佈局上,因許多外國展品只是在開幕式前才收到,來不及分類。於是,組委會將展品分成兩部分——中殿西端陳列着英國及其屬地的展品,按原材料、機械、工業製品、雕塑分類陳列;外國展品則根據不同國家陳列在中殿東端。所有國內外的最新機器都集中在宮殿西北角的動力源附近。

1851年5月1日9時,水晶宮正式開門接納參加開幕式的遊客。作為東道主,英國希望通過展品來體現“文明、正直、努力、負責任和受人尊敬”的英國人形象。在水晶宮入口處,是一座巨大的理查德·科爾德·萊昂騎馬雕像。進入到水晶宮中,觀眾驚歎於金琺琅和寶石花瓶上有關黑斯廷斯戰役的描寫和許多著名人物如納爾遜、惠靈頓、莎士比亞和牛頓等人的浮雕,還有阿爾弗雷德大帝、伊麗莎白一世、威靈頓公爵、克倫威爾等人的雕像以及維多利亞女王與阿爾伯特親王並肩騎馬的雕塑。

展廳中各種機器、工藝品、藝術雕塑,琳琅滿目。重要的工業展品包括印刷機、蒸汽機、火車頭、收割機、桁架橋、提花機、縫紉機和硫化橡膠等。在展廳的西北角,專門建造的鍋爐房產生的蒸汽驅動着各種機器如造幣機、拉線機、紡紗機、開槽機、抽水機等一起轉動,讓參觀者驚詫於機械化的神奇魔力。針織機、縫紉機、洗衣機和熨燙機等發明,則集中體現了中產階級關注家庭舒適的物質需求。當時有商人曾稱,“這是工業真正的、活生生的大百科全書”。

1851年10月11日下午5點,此次博覽會向公眾關閉了大門。1852年,水晶宮被拆掉搬遷到泰晤士河南岸,重建在倫敦東南部的西德納姆,“它在音樂、藝術和娛樂方面的聲譽使其享譽全球”。1936年11月30日晚,水晶宮毀於火災,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終結”。

  三

本次博覽會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在5個多月的時間裏,它吸引了600多萬人次的參觀者,包括查爾斯·達爾文、塞繆爾·柯爾特、夏洛特·勃朗寧、查爾斯·狄更斯、喬治·艾略特等名人;近14000家國內外參展商提供了超過10萬件的展品;展覽會評委會為參展商頒發了2918枚獎牌;除去各種費用,展覽會獲得的利潤高達186436英鎊。

通過此次展覽,英國向全世界展示了本國工業化的成果,提升了其作為世界工廠的形象,加速了自由貿易的進程,以至於即使是迪斯雷利這樣著名的貿易保護主義者也不得不承認,在此次博覽會之後,貿易限制已經行不通。它還在某種程度上結束了英國社會“對商人和技工的蔑視”,有助於緩解19世紀40年代以來一直醖釀着的階級關係緊張狀況。當時的社會改革家、社會學者亨利·梅休寫道,“體力勞動者如今在社會上獲得了認可和尊重”。

與此同時,博覽會也給英國人上了一堂“精彩的課”,“學到了許多以前自己一無所知的東西”。英國人不得不承認其他歐洲國家在產品的質量和精巧的設計方面都勝過自己,由此刺激了英國的發明創造,改善了英國人的審美情趣,重塑了英國人對藝術、科學、教育和休閒的態度,並在一定程度上開啓了一個消費主義的時代。1851年8月,阿爾伯特明確表示,這次展覽不應該是一個“暫時的活動”,而應通過一個新的中央教育機構來激發持久的遺產。為此,皇家委員會在南肯辛頓購買了一個佔地87英畝的莊園,創造了一個教育機構的綜合體即阿爾伯特城。 

作為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展覽會,1851年的博覽會成功地在國際上掀起了舉辦大型博覽會的熱潮,併為英國隨後舉辦的各種國內和國際展覽會提供了模板。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11日 14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20 字。

轉載請註明: 倫敦世博會:緣起、組織及影響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