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什麼用“一刻”表示十五分鐘?這其中,又有什麼含義呢?

俗話説,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所以,時間對於人們來説,是非常珍貴的。人生就是短短的幾十年,需要好好把握這僅有的時光,不然,時間一去不復返,轉眼就是一輩子。

古代,為什麼用“一刻”表示十五分鐘?這其中,又有什麼含義呢?


在《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夜漏未盡一刻”。那麼,這裏的“一刻”是現在的十五分鐘嗎?在古代,為什麼會用“一刻鐘”來表示十五分鐘呢?這其中,又有什麼含義呢?對於“一刻”的含義,肯定是有的,至於,為什麼要用“一刻”來表示,就需要從古代的計時工具説起。中國是世界上最先懂得計時的國家,在農耕時代剛開始的時候,中國的古人就十分注重對時間的計算。在不同的朝代和時期,科技發展水平和經濟水平的不同,計時器的種類和使用方法也就有着很大的區別了。在古代,計時器主要有圭表、日晷和漏刻等。那麼,這些計時器又有着什麼樣的區別呢?

古代,為什麼用“一刻”表示十五分鐘?這其中,又有什麼含義呢?


首先是圭表:圭是平卧放置的尺子,表則是垂直放立的標竿,由圭和表組成的器物就是圭表。早在商周時期,圭表就已經被人們廣泛使用了。它主要是利用太陽照射出垂直在標竿影子長度的原理,來測量日影的長度,從而,計算出時間。另外,根據圭表測量出日影的變化,還可以用來辨別方向和確定節氣。除此之外,圭表還可以用來測量冬至日的所在,然後,確定迴歸年的長短。現在,我們到北京故宮、瀋陽故宮、承德避暑山莊等地旅遊參觀時,還可以看到日晷的身影。

古代,為什麼用“一刻”表示十五分鐘?這其中,又有什麼含義呢?


其次就是日晷儀:這個計時器又被人們稱為“日規”和“日晷”。這個計時器可以説是圭表的進化版,因為,它是從圭表演變出來的。在西漢以前,人們普遍使用日晷來測量時間。其實,日晷是由一個石頭做成的晷盤和用銅做成的晷針組成的。一般情況下,人們會在晷盤的正反兩面,劃分出十二個大格子,一個大格子就代表兩個小時。在使用日晷的時候,人們只需要觀察日影在晷盤的哪個位置,就可以知道時間了。日晷和圭表一樣,都是通過觀察日影來推算時間。不過,日晷有一個缺點,就是在晚上和下雨天的時候不能用。為了克服日晷這一缺點,人們就發明了可以在晚上使用的月晷。這樣一來,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都可以推算出時間了。不過,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日晷還是月晷,都不可以在陰天或者下雨天使用。

古代,為什麼用“一刻”表示十五分鐘?這其中,又有什麼含義呢?


最後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則是指劃有刻度的箭,這是放在漏壺中標註時間的零件。由於,日晷和月晷的缺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所以,任何時候都可以使用的漏刻,應運而生了。清朝人對它的評價極高,他們認為古代能夠測出十二個時辰的計時器只有漏刻。漏刻又叫作漏壺,實際上,它是一個水鍾。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已經掌握了用水來計算時間的方法了。各個朝代都有一個專門的部門管理漏刻,民間更是普遍使用。這個在《隋書》中也有記載,據説,當年黃帝創漏水的方法,就是為了把白天和黑夜劃分開來。後來,這一工作由挈壺氏負責,挈壺氏也就是掌管漏刻的官員。因為,漏刻一般用銅壺來裝水,滴漏來計算時刻,所以,它又被稱為“銅壺滴漏”。這種計時器很簡單,只要在壺裏裝水就可以了,水會從壺底的小孔裏流出。如果,能在一天一夜裏滴完了壺中的水,那麼,這就是二十四個小時。這個時候,被平均劃分在箭刻上的一百個刻度就是二十四小時,一個刻度就是十四分四十秒了。

古代,為什麼用“一刻”表示十五分鐘?這其中,又有什麼含義呢?


按照漏壺的觀察方式不同,我們可以劃分出水位下降的“沉箭漏”和水位上升的“浮箭漏”兩種漏壺。沉箭漏的構造十分簡單,是由一個底部有着小孔的壺和箭刻組成。在使用的時候,壺裏的水會從小孔中流出,箭刻也會隨着水的減少而下降,以此顯示出時間。浮箭漏出現的時間比沉箭漏晚,不過,在功能上它比沉箭漏有着很大的優越性。它主要分為兩部分,一個是供水的播水壺,另一個則是放了箭刻的受水壺。在使用的時候,播水壺裏面的水會通過小孔進到受水壺中,箭刻隨着水位的上升而上浮,以此顯示出時間。後來,為了能夠提高水流速度的穩定性和計時的精確度,人們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了一個或幾個漏水壺。當然,除此之外,中國古人還造出了:香篆鍾、燈漏、沙漏、水運儀象台等。古代的人們用圭表判斷方向,確定時間和節氣,用日晷觀察日影計算時間,用觀察水位高低的漏壺測量時間... ...這些古老而又簡單的計時儀器,無一不在顯示着我們祖先的智慧。

古代,為什麼用“一刻”表示十五分鐘?這其中,又有什麼含義呢?


從東漢開始,各朝各代都改革過漏刻制。《隋書·天文志》:“昔黃帝創觀漏水,制器取則,以分晝夜,其後因以命官。”這段話描述的就是古中國的漏刻計時制度。古人把這個刻度改成九十六、一百零八或者一百二十等等。一直到清朝的時候,清政府頒佈了一部關於時間刻度的法律後,才沒有再改動過箭上的刻度。可以説,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一天一百刻正式變為了九十六刻,平均劃分下來:一刻就等於現在的十五分鐘。所以,用“一刻”表示十五分鐘就是來源於這裏,並且,這一計時規則至今還在使用。人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可以想到的東西人們就可以通過自己的智慧把它變成現實,古人為我們創造了很多沿用至今的東西,那是他們智慧的結晶。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中,世人也應該學習古人,創造出更多的精華,以供後世的享用。參考資料:【《漢書》、《考工記》、《周禮》、《古代天文儀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56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代,為什麼用“一刻”表示十五分鐘?這其中,又有什麼含義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