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巔峯之作

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巔峯之作

范寬,北宋畫家,與李成、董源並稱北宋三大家,又名中正,字中立,因性情寬和,人稱“范寬”,華原(今陝西銅川耀州區)人,常往來開封、洛陽一帶。山水畫初學李成,繼師法荊浩,後感“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便移居終南山、太華山,對景造意,不取繁飾,自成一家。

其代表作《溪山行旅圖》(見右圖),絹本,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可謂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巔峯之作。此圖以關陝一帶名山為畫本,畫出了“峯巒渾厚,氣勢雄強”的自然山水的宏偉面貌。該圖主體部分為巍峨高聳的山體,高山仰止,壯氣奪人。山頂叢林茂盛,山谷深處一瀑如線,飛流百丈。山峯下巨巖突兀、林木挺拔。畫面前景溪水奔流,山徑上一隊運載貨物的商旅在山中行進,為幽靜的山林增添了生氣。

從技法方面可以看出,畫家先以雄健、冷峻的筆力勾勒出山石峻峭刻削的邊沿,然後反覆使用堅勁沉雄的中鋒雨點(俗名豆瓣皴)塑造出巖體的向背紋及質感。在輪廓和內側加皴筆時,沿邊留出少許空白,以表現山形的凹凸之感,入骨地刻畫出北方山石如鐵打鋼鑄般堅不可摧的風骨。整幅畫無論是山體還是密林,皆墨色凝重、渾厚,湧出一股強烈的雄壯逼人之氣勢。在這股氣勢面前,白天明亮的光線似乎經它一壓也變得黯淡了,給人以“如行夜山,黑中層層深厚”的審美感受。

縱觀此畫,當觀者從巨峯的逼壓裏喘息初定、從飛瀑的飛濺中回神定心的時候,看似無處可入的巨峯下有一條平緩的山道,一隊商旅驅車趕馬,滿載輜重,正緩緩行走,林木之間隱約有亭閣顯現,供人歇腳。若巨峯與飛瀑是整個畫面令人驚悸的完美,那麼這一條有人跡的小道和依稀可見的亭與閣,便是令人進入的路,像敞開了一扇門,有一種迎人的姿態。這一隊商旅令整個畫面緩和起來,因為已熟知了山裏的一切,他們走得如此從容和緩,彷彿可以聽見他們在談笑,聽見騾馬脖子上繫着的鈴鐺丁零作響,與飛瀑、山鳥相呼應,打破了山之寂靜,使整個畫面有了人氣。

觀畫激動之餘忽然又寥落起來。生命雖是堅韌的,然而到底是寂寞,想想,浩渺的山林裏,只有那區區數人與騾馬為伴、與山鳥為伴,焉能不感到寂寞?然而亦唯有耐得住寂寞,才能越顯堅韌;唯有耐得住寂寞,方能有所成就。如范寬一生,不為外界的功名利祿所誘,甘於長居山裏,方有他在山水畫上難以超越的成就。然而,據書載:“(范寬)天聖中猶在,耆老多識之。”但范寬到底死於何時,卻不得而知。一個沒有在官場上活動、遠離俗世的人,雖在繪畫上有大成就,但終究是清冷寂寞的。寂寞是一把雙刃劍,耐得住,是精神滋養;耐不住,則為折磨。正如當今社會,畫家要想有所建樹,不妨學學范寬的精神。

來源:汴梁晚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74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巔峯之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