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邱偉榮 通訊員林楚端 攝
據統計,2011年海珠濕地只有70餘種鳥類,如今已升至178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鳥類16種,廣東省級保護鳥類21種。
廣州市濕地包括3大濕地類11濕地型,總面積76510公頃(不包括水稻田),佔全市國土面積(743440公頃)的10.3%。廣州已經建成白雲湖、從化流溪温泉、增城荔湖、鶴之洲等多個濕地公園。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衞康 通訊員林楚端
河涌縱橫、綠樹婆娑、百果飄香……廣州市海珠濕地三期將於近日正式開園,這個全國特大城市中心區最大的國家濕地公園,兼具城市湖泊與河流濕地特色,正向世界展示中國濕地建設成就。
濕地三期屬於海珠濕地的保育區,是果基魚塘的核心腹地。為高效開展果林維護管養工作,響應果園精細化、網格化管理的工作要求,片區負責人衞振航一方面加強對果樹修枝除草、殺蟲滅菌、施肥整基的日常維護工作,另一方面按科學管護要求,選取200~300棵優勢果樹實施標準化管理,同時改善果園的土壤環境,增強農業生產功能,提升果園的綜合效益。
“濕地保護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衞振航此前是新滘村的果農,改造前果樹栽種過密、果林間養殖雞鴨等情況非常普遍,2013年開始生態圍蔽後變化很大,曾經髒亂的果林變成了如今亮麗的公園。
日前廣州海珠濕地三期已建成開園,通過優化果林結構、種植蘆葦及水稻等,合理設置果樹研究區、科普拓展區、昆蟲觀賞區等,打造集農業保護、果林濕地展示、自然科普、濕地保育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濕地農業保護示範園區,是開展科研、監測及科普宣教的不二之選。“傳承和發展果基農業的生態智慧,是我們這代人的責任。”衞振航説。
海珠濕地是通過濕地保護修復、改造丟荒果園建起的1100公頃城央濕地公園,是廣州市“山、水、城、田、林、海”和“雲山珠水”城市整體空間格局與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中軸線上的綠核。
作為廣州市首個國家濕地公園,海珠濕地秉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以及“原生態、微改造、少干預”的理念,實現城退綠進,打造全民共享的城央濕地樣板,着力保護修復這一塊中國一線城市中央寶貴的生態資源。
海珠濕地一直秉承“保護優先,合理利用”以及“原生態、微改造、少干預”的理念,積極開展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工程,使得濕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在為市民遊客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的同時,也為大量珍稀鳥類提供重要的覓食停歇地和棲息繁衍地。
濕地工作人員介紹,在原有物種數量穩定增長的基礎上,珍稀物種的不斷加入,正是生態系統恢復到一定的健康階段的標誌。這恰恰説明了海珠濕地的鳥類生境得到大幅改善,真正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遊智慧
海珠濕地與騰訊公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啓動“智慧濕地”項目,打造海珠濕地大數據管控平台,優化完善檢票系統、水閘系統、車流量分析系統、人流量統計系統等,打造“一部手機遊海珠”的全面智慧體驗,建設全國領先的智慧濕地。
目前,已合作上線海珠濕地“線上入園預約”項目。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