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雅士“標配”的香文化,融入當代生活美學

古代文人雅士“標配”的香文化,融入當代生活美學

香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很早就有了香草祭祀、辟邪的傳統和記載。如果説香的最終形態是“無”,而這“無”就在香爐的“有”中,成為中國傳統陰陽理念的形象化展示。人們已無法知道西漢未央宮究竟是什麼味道,卻能看到仙山層疊的“博山爐”;人們也難以探究明代故宮裏用的什麼香,卻不禁讚歎留下來的“宣德爐”。

作為香文化的載體,香爐是繞不過去的重要物件,也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標配”。收藏家馬未都曾説:“古有宣德爐,今有巧生爐”,在我國古代工藝美術中,香爐文化有其獨特藝術內涵。在上海百年老街多倫路,“海上工藝大師巡禮——曲徑尋香” 展出50餘件當代香爐精品,均來自蘇州巧生爐博物館,令人們邂逅了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下綻放、融入當代生活美學的新可能。

古代文人雅士“標配”的香文化,融入當代生活美學

古代文人雅士“標配”的香文化,融入當代生活美學

古代文人雅士把焚香與烹茶、插花、掛畫並列為四藝,成為他們重要的生活內容。多少先人曾虔誠地在爐前點香祈福,給心靈帶來慰藉,香爐不只是香料燃燒後的收集灰燼的功用,也因中國文化賦予的種種意象,讓它在使用過程中增添了更多的靈性與靈感。

《全唐詩》中對香爐的描寫很多,如“沉煙細細臨黃卷,疑在香爐最上頭”“卻對香爐閒誦經,春泉漱玉寒冷冷”;唐代李白《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千古流傳,紫煙氤氲,飛流奔騰,展示了盛唐氣象和時人對香爐的偏愛之情。古代香爐不僅僅是生活用品,更包含了古人精神價值追求。

在宋人書房中,很多士子都將香爐放置在案前,不僅是利於賞玩,在其學習與創作中瀰漫着嫋嫋香煙,使人心平氣靜,精神舒緩,創造出寧靜致遠的出塵氣質。賞花撫琴、飲酒作詩、獨坐憂思都需焚香,文人士子對香爐的喜愛不限於在使用上,還會參與到對香爐的設計和創造中,並不斷研究香料配比、研究新式焚香方法。

古代文人雅士“標配”的香文化,融入當代生活美學

古代文人雅士“標配”的香文化,融入當代生活美學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悦鳥性,潭影空人心。”唐代詩人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的名句,在上海音樂學院青年二胡演奏家劉怡的演奏下,有了旋律的詮釋。嫋嫋煙火裏香味幽幽,來自中華傳統智慧的生活理念,在高速運轉的當代,更像是一味心靈良藥,幫助都市人找尋陶淵明筆下“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的美好生活。

更多觀眾和年輕藝術家們也將視線投向經久不衰的香文化。蘇州巧生爐博物館館長陳冠丞是中國銅爐大師陳巧生之子,中國仿古銅爐(宣德爐)製作技藝傳承人,著有《巧生爐文化賞析》《巧生説爐》等書。巧生爐博物館在傳統博物館室內佈局形制的基礎上,復原商周、漢唐、明清等典型時期的銅爐陳設和應用環境,通過情景化展示和互動性體驗,令參觀者、銅爐文化和香道文化愛好者和研究者身臨其境感受古代宮廷、官府、寺觀以及文人書房、內宅焚香用爐、典雅生活的雅緻情境。

據悉,“海上工藝大師巡禮”由虹口區委宣傳部、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東浩蘭生(集團)有限公司、多倫路文化名人街建設管理委員會指導,上海市工藝品珠寶首飾進出口有限公司等主辦,在長三角一體化的背景下,活動逐漸將視野從上海工藝美術拓展到江南文化。

古代文人雅士“標配”的香文化,融入當代生活美學

圖片:主辦方
編輯:許暘
責任編輯:範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97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代文人雅士“標配”的香文化,融入當代生活美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