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11月26日文章,原題:一座紀念美神的雕塑引發爭議 仰阿莎安詳微笑着俯瞰層巒疊嶂的綠色景象,以歡迎姿態伸出手。對她所在的中國一隅的地方官員來説,這尊比自由女神像還高大的雕像旨在讚美當地豐富的傳統文化,他們還希望她能大力吸引觀光客。但其他一些人認為,她是華而不實的建築之一。
批評者還指向貴州獨山縣淨心谷的24層木結構水司樓、四川遂寧複製的全尺寸泰坦尼克號巨輪……在中國,此類建築一直受到批評。建造在貧困地區的雕塑尤其引發爭議。一些地方官員正沿襲無錫市的模式——該市建造的一尊高大佛像吸引了大量遊客。但近來建造的一些巨型雕塑缺乏同樣的吸引力。
仰阿莎所在的劍河縣位於貧困地區,這令其遭到不少批評。有人在社交媒體上説“把這些錢用於減貧會更好”。
但支持者們説,該雕塑及其代表的地區所能夠提供的,不僅是一座沒有思想的建築。當地政府説該項目沒有使用國家扶貧資金,且已在今年十一黃金週幫助當地吸引遊客20餘萬人次。有人認為當前的批評太極端。美國的人類學家路易莎·沙因説,批評者對貧困地區“持有家長式的保護態度”。
地方官員也不認同當地依然很窮的説法。劍河縣今年已宣佈使當地最後為數不多的極端貧困家庭脱貧。奔赴中國其他地區在傢俱廠、建築工地打工的村民們寄回的錢,已改變當地。
劉開木(音)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在外打工時每月收入五六千元(人民幣,下同)。2011年他花35萬多元在劍河為家人購置了一套12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如今,35歲的他決定不離開家鄉了。劉做起小生意,如今實際收入已略高於赴外地打工的收入。劉對這座賦予他們不同生活的雕塑心存感激。(作者基思·布拉德舍,崔曉冬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