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個地方從地圖上消失,只剩下一個代號。幾十年過去,當它揭開神秘的面紗,又會怎樣驚豔亮相?上個世紀60年代,6萬軍民從全國各地來到涪陵白濤,在烏江邊上一個叫麥子坪的地方駐紮下來。他們到來之後,涪陵白濤麥子坪這個地名,一度從地圖上消失了。原來,這麼多人來到這裏,是要修建一個絕密的地下核工程——代號“816”。2002年,隨着816地下洞體對外解密,這個“世界最大人工洞體”連同816工程的生產生活區,才得以向世人揭開它們神秘的面紗。
無論身處何處,只要回到涪陵,陳懷文老人和戰友們,第一時間總是習慣性地定位尋找那一座山,還有山上的排風煙筒。1966年,剛剛入伍的陳懷文和戰友坐上專列,來到了那座山的山腳下,開挖一個神秘的山洞。當年,這個共和國頭號絕密工程,除了開挖洞體的工程兵,還有一些人,也在接到調令後,三天之內,從西北的大漠深處,奔赴到遙遠的西南。為了816工程,幾萬人隱姓埋名,在大山深處,揮灑着他們的青春、智慧和熱血。
然而,1984年,幾近完工的816工程為了和平停止建設,816人停軍轉民,成立建峯集團,走上創業轉型之路。因為在這裏奉獻了八年的青春和熱血,對於陳懷文他們來説,他鄉早已變成故鄉。從部隊復員後,陳懷文和戰友們在五十多年時間裏,從山西、陝西等地數十次回到涪陵。激情燃燒的歲月已成過往,雖然這個巨大的地下工程,一天都沒投入過使用,但當年人們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卻應該被銘記。事實上,隨着816工程的解密,那些塵封的、隱秘的往事,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併為之震撼和感動。
李傳波,設計師。很早以前,他就聽説涪陵有個816。但他真正走進816工程,卻是在2018年。因為產業轉型需要,建峯集團的領導找到李傳波,希望他到816來,打造文創小鎮,讓漸漸被人們遺忘的816重獲新生。李傳波團隊要打造的地方,是原來為洞體工程提供機械和檢修設備的機械加工廠,已停工停產多年,廠區內一片荒蕪。只留下四十棟當年的建築,無言地訴説着歷史。
一年時間過去,廢棄的機修廠,在李傳波團隊的努力下,蜕變為816文創小鎮。原來的老廠房,有的改造為民宿、書院,禮堂、食堂則保留了原來的功用。在這裏,既能找尋時代的記憶,又能感受當下的幸福美好。孩子們在鞦韆上歡笑,戀人們依偎在山楂樹下,遊人們沐浴晨光欣賞夕陽。而對於那些曾經在廠裏工作過的老人們來説,還有什麼比走進軍工陳列館裏,找到自己當年上班時候用的機牀,更感唏噓的呢?
“816”,傳承的是幾代人的共同記憶,幾代人的奉獻精神。我們無法忘記這個代號,無法忘記被這個代號湮沒的理想不滅的激情歲月。那些胸懷家國、無怨無悔奉獻和犧牲的人們,那些説不完的悠悠往事……都為816小鎮今天的重生,積蓄了力量。
第1眼-重慶廣電記者 孫筱梅 李侗 王琮
原標題:故事人生 | 重生的“816”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上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