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二字,取盛大輝煌之意,寓繁榮昌盛之願。自漢武帝鑿空西域,“據兩關、列四郡”至今已有2100多年曆史,是古絲綢之路“第一樞紐城市”,也是歷史學家范文瀾指出的“接受外來文化最先和最多的地區”。敦煌被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譽為世界四大文明體系唯一交匯之地。敦煌作為“交響絲路·如意甘肅”王冠上的明珠,4月8日—10日在這裏舉行的2021“東亞文化之都·中國敦煌活動年”活動,必將帶動敦煌的城市文化建設,激發城市活力,擴大敦煌國際知名度、美譽度。
在即將到來的“東亞文化之都·中國敦煌活動年”開幕之際,先帶你走進“東亞文化之都”,暢遊絲路敦煌,品讀絲路文化、領略大漠風光。
一座洞窟,一個世界,一孔洞穴,一段歷史。走進莫高窟,就像徜徉在歷史的長河中,與歷史對話,與文明交流。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經歷自4至14世紀連續開窟造像,形成南北長1000多米的石窟羣,集建築、彩塑、壁畫於一體,在中國文化史以至世界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洞內藏有歷代文書、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數萬件,震驚了世界。上世紀50年代起,國家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用於莫高窟文物的保護、維修與研究。1961年莫高窟,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歲月與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敦煌別具一格的美景,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遊客。
鳴沙山·月牙泉,沙不涉泉,沙泉共生,相依相偎了千百載的悠悠歲月。
騎上駱駝,穿行在荒涼蒼茫的風景中,碧藍如洗的天空下盡是黃沙。除去金黃,還是金黃,微風吹來,沙子輕輕地揚起,抹平了淺淺的腳印。
人們説,“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可以帶給人不一樣的享受。或許,正是有了,鳴沙山多情的呵護,月牙泉柔情蜜意的相伴,才有瞭如此動人的韻味和風姿!
這裏是絲綢古道西出敦煌,進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經關口,也是一個充滿魔幻風情的地方,都説烈風如刀,細雨如劍,漫長的風化侵蝕,賦予了它地獄般的風景。
走進雅丹,像是走進了一座中世紀的古城堡,城堡內城牆、街道、大樓,廣場、雕塑,應有盡有,如同巧奪天工的設計師,精心佈局一般。
唯獨看不見一草一木,礪石沙海中一座座黏土雕像,高低不同、錯落有致、形態各異。
每當夜間風起時,城內就會發出悽惻陰森的聲音,聽起來像神話中鬼哭狼嚎,因此也有了“魔鬼城”的説法。
陽關在寶石東來、絲綢西去的年代裏,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發揮過重要作用,所以“陽關大道”被喻為康莊光明之路。
王斌銀 攝
人們又常於此為西行者送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代詩人王維以一首《渭城曲》的千古送別絕唱,更使陽關名揚天下。
玉門關,沒有城市的喧囂,有的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雄宏壯闊的邊塞風光。它彷彿像一位老者,在向我們述説千年前的絲路故事。
來此,可憑欄懷古,遙想邊關戍士開疆拓土的激昂驍勇。可着漢服穿越時空,重拾傳統文化記憶。
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這個季節,鳴沙山下十里杏花爭相綻放;黨河兩畔,千畝桃花含苞待放。
這個春日,讓我們以“春”為韻腳,“花”為主角,去敦煌徜徉田園間、漫步杏樹林,賞花踏青、敍舊言歡。
有人説,敦煌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更是一個精神座標,一處文化高地,因為銘刻了太多的民族文化記憶,敦煌幾乎成了一種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這個四月,我在敦煌等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