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五緣灣,大多數市民都會選擇“絕美”二字。行走在五緣灣綿延8公里的環灣步道,碧波萬頃、綠水盪漾,温婉的美麗海岸線讓人駐足;漫步在五緣灣濕地公園的木棧道,不時有白鷺輕輕掠過,黑天鵝成雙結對,喬灌木鬱鬱葱葱,隨手一拍都就是一幅幅水清岸綠、城水相依、天人和諧的美好畫面。但時間回撥至20年前,這裏是雜亂的魚塘蝦池、大片的灘塗,老廈門人無一認為這是不適合居住的地方。
今年是
五緣灣啓動建設20年
海峽導報特別推出系列策劃
記錄五緣灣的建設和變化
20年,滄海桑田
一代代建設者在五緣灣追夢啓航
20年,圓滿築夢
一張張新名片從五緣灣揚帆再出發
我們慶幸並感動,建設者們始終堅持生態保護理念,在建設過程中秉承着“把最好的環境留給自然、文化和百姓”的設計,為世人呈現這一片灣海。
敬畏自然 把海還給大地2002年,廈門市委、市政府啓動了五緣灣片區生態修復與綜合開發工作。
廈門市原副市長、原五緣灣片區開發建設總指揮部總指揮潘世建回憶説,當時鍾宅灣(五緣灣)就是一片爛泥地、曬鹽場,海岸侵蝕嚴重,灘塗成片。“有一種改造方法是填海造地,蓋房子。在當時國內諸多城市都在填海造地的背景下,土地利益為先也合情合理。”
“但我們沒有這麼做,我們想把生態修復好。廈門是一個海灣型城市,廈門人以海為榮,沒有海就沒有了廈門的美。我們要珍惜每一寸海洋資源。”
廈門土地面積有限,在寸士寸金的島內,當時的建設者們沒有爭取一時的土地利益,而簡單地一填了事絕。而是本着“把海還給大地”的敬畏以及超前的新生態主義理念,退塘還海,並創造出一個新的岸線。
他們的做法是:
01、打開海堤,把內灣向裏延伸,引水入灣,不僅恢復了五緣灣作為灣區的歷史,還解決了海水自然交換問題;
02、跨海架橋,使人們獲得親水的美好體驗;
03、清淤造地,種樹綠化,吸引多樣化的動植物在這裏繁衍生息。
原五緣灣片區開發建設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陳衞文在談起五緣灣的建設歷程時感慨,在當時的背景下,先讓土地為環境讓步,甚至不惜代價做基礎設施,由基礎設施帶動土地增值,二者互相作用,效益疊加,這其中的價值難以估量,我們也從這裏摸索了一條值得借鑑的新的城市開發經驗。
通過清淤整治,新增2平方公里內灣,3平方公里陸域,8公里長優質生活岸線,新城界面大大提升,土地價值日益凸顯。
五緣灣的生態修復與建設
使得廈門成為
中國近代少有完成清淤還海的城市
崇尚生態 把自然留給城市在原五緣灣片區開發建設總指揮部綜合部負責人鍾少川的眼裏,五緣灣除了“美”,還有一個鮮明的特色——“新”。他告訴導報記者,五緣灣是新世紀城市地標區域、新興產業升級示範區、新時代灣區高尚住宅聚集區。這個“新”,與建設之初“新生態主義”的指導思想密不可分。
“當時提出,一定要注重自然、人文、產業、人居四個生態系統的建設。”
鍾少川稱,在大量的調研和充分尊重自然歷史的情況下,五緣灣的生態建設可謂大膽規劃、小心求證,不僅體現了設計之美,更讓人領略自然之美。
五緣灣濕地公園的設計理念是不破壞原有的生態基礎,儘量利用現有的生態環境,以保護、修復為主,重構為輔,營造綠色原生態。原廈門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五緣灣項目部吳家明告訴導報記者,原始的樹木、植被是最能體現生態之美的,再昂貴的移植都無法比擬。
負責生態修復與自然科學的石盛莉稱,五緣灣的原生態保持了生物的多樣性,使得人們在這裏呆得住,留得下來。最簡單的例子,讓孩子們去海灣公園,可能不到半小時就會覺得無聊了,但當他們來到五緣灣,隨便找一塊區域,就能夠觀察到品種多樣的動物、植物,他們甚至可以蹲在地上看半小時不挪腳。
陳衞文回憶稱,本着對大自然的敬畏感,建設過程中,保留了眾多原有的生態,從一片紅樹林、一灣蘆葦蕩,到一間老房子、一顆老榕樹、一隻小鳥……
陳衞文告訴導報記者“當初在外人看來僅有的一小片朴樹林,我們視如珍寶,天圓大橋為此改線;濕地公園南門的入口處,也因為幾顆老榕樹而繞道,為了保留更多原生態,地塊規劃可以調整、山頭可以保留,濕地可以擴大。”
在城市建設中,構建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複雜、艱鉅的任務,也是對城市運營商最大的挑戰之一。當時的片區開發指揮部委託國家海洋局廈門海洋三所、廈門大學、集美大學等科研院所設立專題、進行研究並貫徹執行。
“如今我們看到的樹木鬱鬱葱葱,生態多樣豐富,都是當年生態建設留下的好底子。”作為五緣灣景觀設計負責人,尹國斌感慨道:“參與五緣灣的建設,令人自豪。”
原五緣灣區域環境評價負責人、海洋三所劉正華博士也讚歎這種生態前置的新城建設理念,生態價值放在土地利益最大化的前面,足以體現當時建設者們的眼見和格局,這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出一轍。
價值凸顯 造美麗中國典範鳥類“擇地而棲”
用翅膀標註着
一座城市的生態指數
作為廈門市觀鳥協會副會長,魚鷹從鳥的棲居感受到了五緣灣生態環境的驚人變化。
每年的四五月,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慄喉蜂虎不遠千里、萬里,從東南亞、雲南等地飛來繁殖棲息,而廈門五緣灣的騎馬山峭壁是它們最主要的繁殖地之一。原來一年只有百來只慄喉蜂虎,在五緣灣成立慄喉蜂虎保護區之後,高峯期五緣灣上空可達上千只。魚鷹説:“這麼多美麗的鳥兒光臨,是生態保護成果的最好證明。”
濕地公園還特別設置了以鳥為本的無人核心島。生態修復後,五緣灣也成了白海豚和白鷺的美好家園。從澳大利亞引進的黑天鵝更是把這裏當作天堂,不斷繁衍後代,據説,目前生活在福建的黑天鵝,大部分是它們的後代。
五緣灣的生態修復與綜合開發不僅呈現其高顏值,更重要的是為當地居民帶來良好的人居體驗。未來五緣灣居住區域堅持大面積綠化景觀,比如保利·國貿天琴專門設置街區公園與濕地公園相連。
這種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的工作經驗和改革成果,得到國家和省裏的肯定及推廣。
早在2020年4月,五緣灣片區的生態修復與綜合開發成為國家自然資源部推薦的全國首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之首,去年,它又助力湖里區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絕美的五緣灣
將朝着“美麗中國”典範的目標
以生態、和諧之美
征服世人
導報記者 陳素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