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土樓,以前經常在電視或圖片中看見,圓圓的,像個飛碟,據説六十年代被美國衞星照片誤判為導彈發射井,因此它一直是我向往的旅遊秘境。百聞不如一見,今年6月,我終於有幸與它來了個親密接觸。
由於路途遙遠,我們早上六點出發,在高速上行駛了近九百公里,才進入連綿起伏的大山,在盤旋的山路上又行駛了三個多小時,土樓才“猶抱琵琶半遮面”。此時,已是夜幕籠罩,我們在湖坑鎮洪坑村住下。在等待住宿安排時,通過導遊的介紹知道了永定土樓,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是國家5A級景區,被稱為中國古建築的奇蹟。其建築千姿百態,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種類繁多,大約分方樓、圓樓兩大體系,被稱為一座沒有大門的中國客家土樓博物館。更有意思的是,在這些土樓裏,居住着幾十户人家幾百號人,他們同祖同宗同血緣同家族,過着共門户、共廳堂、共樓梯、共庭院、共水井的和睦生活。
第二天一大早,旅遊車就在景區高山間飛馳了,沿途隱隱約約能看到各式各樣小型的土樓建築羣,它並不像我想象得的那麼富麗堂皇,相反卻是那樣純樸寧靜,掩映在高山之間,星羅棋佈,不可計數,説它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果真是名不虛傳。由於景區範圍大、時間緊,我們只能在車上走馬觀花地瀏覽了沿途土樓羣,只近距離參觀了永定高東村土樓羣。
高東村有大大小小土樓十四座,都是高東江氏肇居祖江添澄的第六世孫江前溪及其裔眾陸續夯造的。高東溪在村中心穿過,河牀不寬,水也不深,小溪對岸是順源樓,樓建在三角地帶,為充分利用地形,被建成五角形,被稱為永定土樓中最有特色的五角樓。華封樓應該是高東村最古老的一幢土樓了,它是永定境內為數極少的無石基土樓,建於1538年,迄今已有480餘年。站在華豐樓下四望,數百年的時光沖刷着古老土樓,殘牆斷垣更露出它的古樸厚重。這些獨具一格的山區民居建築,將源遠流長的生土夯築技術推向極致。同時,土樓還是原始的生態型綠色建築,裏面房間眾多、冬暖夏涼,高可達四層,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樓聚居。它的外牆厚一至二米,一二層不開窗,一樓為廚房,只留一手掌大的小口作為煙囱,二樓比較乾燥,一般作為倉庫,三樓、四樓為客房,供客家人居住。整幢建築僅有一道堅固的大門,因此,土樓便成為了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
古時常有盜匪出沒,他們常常侵襲土樓。為防火攻,聰明的客家人在門上設有漏水、漏沙裝置,以備滅火之用,緊急時樓內居民還可從地下暗道逃生。如今,土樓早已不再是防身的堡壘了,那些完備的防禦設施雖然已失去戰鬥的意義,但仍讓人們拍案叫絕。小溪畔有一土樓裏面的西北一角,至今仍少一大塊,據説是盜匪用土槍打掉的,它讓我彷彿看到了當年土樓客家人同心協力,擊退來敵的激烈戰鬥場面。如今,歷經腥風血雨的土樓巋然不動,它在歲月的吹拂下,牆壁仍留着堅硬;那一抹經無數風雨吹拂過的黃土色,仍與周圍的大地保持着和諧,散發着十足的韻味。民居,是一個民系生活的縮影,這裏,讓人們感到了客家人客居異鄉的艱辛與奮鬥精神的堅毅。
離開華封樓,繼續前行數公里,便登上村外小山坡上的觀景樓,俯瞰高東村土樓羣,放眼連綿的蒼山,看大山深處的無盡土樓。想客家人從中原一路走來、又從這裏走向國外更遠的地方,心中便會湧起無限的感慨。徜徉在這民風純樸、充滿客家文化氣息的土樓中,品味着她的歷史和故事,感悟她的悠遠和淳樸,讓我領會到這裏先民的偉大智慧,因為這片土地以它博大的情懷和胸襟孕育了一座座神奇的土樓,而這片土地也因一座座神奇的土樓而變得神秘,令人嚮往。
作者 戚良鵬 責編 蘇幕
光明日報 ·《新天地》雜誌
版權聲明:光明日報新天地雜誌所使用的文章、圖片及音樂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