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皇家的專屬宮殿,在古代的時候,尋常百姓是沒有進去的機會的,即便是在宣統皇帝退位之後,尋常百姓也沒有機會進去。直到1925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之後,這座象徵着古代皇家威嚴的宮殿才正式屬於人民。
當然了,既然是作為幾百年來的皇家宮殿,故宮裏自然有着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不過隨着人們對它的探索,這些秘密也一點點地被揭示出來。比如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時候,專家們在檢修故宮裏的地磚時,就發現了一個重要的秘密!
在揭曉這個秘密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故宮裏面的“地磚”。
在民間有這樣的一句話:“紫禁城的宮殿,舊王府,團城等,都是大方金磚墁地”。那這難道是説,這些地方的地面都是用“金磚”鋪成的嗎?
當然不是,其實哪有什麼金磚,只不過是比一般的方磚略微重點,顏色黒黝,製作精緻,配料特殊罷了。有人説是因為這“金磚”在製作的時候加入了桐油,也有人説是在制磚的材料澄泥中加了鐵質,因此才會被命名為金磚的。
既然這“金磚”不是金子做的,那麼為何會有這樣的稱呼呢?總的來説有以下三種説法;
其一,由於這種磚是專門為皇宮燒製的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擊時還有金石之聲,因此才叫做金磚;
其二,這種磚只能是運到北京的“京倉”供皇宮專用,所以叫做“京磚”。因其“京”與“金”讀音相似,而又叫“金磚”。
其三,這種特質的磚從選土到製作磚坯、燒燻、運輸、砍磨鋪墁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價格又十分昂費,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説便被稱為“金磚”。其表達的意思,就是其價格昂貴,如金子一般。
看到這裏我們不禁會問,如此珍貴的“金磚”,究竟是哪裏燒製的呢?
這種珍貴的“金磚”出產在江蘇蘇州城東北的“餘窯村”,後來因專供皇室燒製方磚,因而得名“御窯村”。
御窯村是著名的“金磚”產地,因其地土質優良,燒製有方,做工考究,所產的金磚特別的細膩堅硬。因而被永樂皇帝朱棣封為“御窯”,專門燒製宮廷所用的“金磚”。
明朝永樂四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隨即便大興土木,開始為營建北京城做準備。經蘇州香山幫工匠的推薦,陸慕磚窯被工部看中,並決定“始磚於蘇州,責其役於長洲窯户六十三家”,而其中用來墁地的金磚便由蘇州等五府負責燒製。
因為當時的蘇州府位於大運河旁邊,其土質細膩,含膠狀體豐厚,可塑性大,容易澄漿,這樣的土質製成的金磚堅硬密實。而且還靠近大運河,因此運輸到京師的話也比較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北京故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內鋪墁的大方金磚側面,還刻有明朝永樂、正德和清乾隆等年號,以及“蘇州府督造”等印章呢!但是這樣的“金磚”在製作和鋪墁時並不容易!
據記載,由於金磚的製造精細程度非常之高,因此成品率極高,誤差極小。每塊金磚的規格分別為二尺二、二尺和一尺七見方,統一規格的金磚大小誤差不會超過一毫米,由此可見其製作的精細程度。
此外,在明朝時期,為了營建北京城而燒製的五萬塊金磚,一共花了三年的時間。當然,這只是燒製時所用的時間而已,在運到北京城之後,工部還會派人來逐塊檢驗,每塊都要“敲之有聲,斷之無孔”,如此才能鋪墁到皇宮裏。
除此之外,墁地的工藝也非常的考究,首先來説要進行磨磚加工,使得磚與磚的接觸面要能夠嚴絲合縫。根據清代官書《工程做法》中記載:一塊二尺的金磚,每一工只能磨三塊。在墁地時,一名瓦工加上兩個壯工,一天也只能鋪墁五塊。比如在鋪墁太和殿內的金磚時,就需要砍磨工1573個,瓦工944個和壯工1888個。
在瞭解完這些以後,我們再來看看前文説到的“秘密”,究竟是啥!
在20世紀70年代,由於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影響,有專家發現太和殿的地磚有所破損,準備將其取出來,修復好以後再將其歸位,但是在將金磚取出來的時候,專家卻發現,在地磚之下居然還有一層地磚。
等到將第二層的地磚取出來之後,竟然還有一層地磚,專家繼續往下取。最後竟然一共取出了十五塊地磚,這也就是説,故宮的地磚竟然鋪墁了十五層之多?這一發現使專家們頗為驚訝。
當然了,之所以要這樣做,其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避免有人通過挖地道的方式潛入宮中盜掘珍寶,或者是行刺皇帝。因此才會有如此設計。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故宮裏面的“金磚”數量就要比我們所知道的還要多了。據專家們估計,大概有八千萬塊之多。而這龐大的數字背後,則是無數勞工的血與淚!
此外,根據《明成祖實錄》中記載,在故宮完工之後,朱棣還下令將其全部燒製金磚的工匠全部弄成啞巴。目的就是想掩蓋地磚之下的秘密。在得知這一切後,專家們不禁感慨道:朱棣真的好狠心!勞民傷財就算了,還要迫害工匠!
綜上所述便是我們對故宮裏面的“金磚”做的一個簡單介紹了,看完之後你有什麼想説的呢?
參考資料:《明成祖實錄》、《明史》、清代官書《工程做法》、《紫禁城的專用品:蘇州御窯“金磚”》;
以上圖片均選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