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頂的“諾亞方舟”

在山東中部的魯中山區,許多村莊附近的險峻山頂之上,散落着一些用青石堆砌而成的石寨,大小不一,有方有圓,或高或矮,當地百姓稱之為“石圍子”。如今,這樣的石寨,在位於魯中的淄博市博山區、淄川區和沂源縣等地尚存數十處。
山頂的“諾亞方舟”

從高空俯瞰,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的九龍寨,如同一艘巨型航母。在它的右下方,還有一座小型石寨如同航母編隊中的護衞艦。
山頂的“諾亞方舟”

九龍寨殘存的外圍建築和寨門。
山頂的“諾亞方舟”

博山源泉鎮中皮峪村附近一座石寨殘存的圍牆和寨門。
這些石寨是何人、何年、因何而建?這些問題,連許多當地百姓也説不太清楚。有人説,石寨是當年齊長城上的兵營遺蹟,也有人説是當地百姓為了躲避戰亂而建,還有人説這些石寨是當年農民起義軍或土匪的盤踞之處。博山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李福源在《遠去的城牆》一文中認為,博山山區的石寨,應該是當年百姓為了防範戰亂而修建的臨時避難所。他在文中介紹,博山“四塞以無固,而又為齊魯門户,故南北戰爭,每視此為必爭之地……”自明至民國,有案可稽的匪患、動亂記載有三十五次,頻繁時一年就達四五次,彼時“四方亡命,嘯而過市,人民荼毒,廬舍為墟”。當戰爭來臨的時候,百姓作為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或遷徙異地,或躲進深山,或流離失所,或築城以御。清朝末年,捻軍在北方活動頻繁,其在博山活動的時間大致為咸豐十一年(1861)至同治六年(1867)間。《續修博山縣誌》記載:邑自咸豐辛酉捻匪之亂,各區鄉村多修築圍牆以自衞,如黑山圩寨、岳家莊、盆泉、源泉等處均築石圍……由此可見,這些地方的石寨是清末當地百姓為了防範捻軍而建。而在沂源縣南麻街道趙家莊村的村史上,記者看到了與該村附近山上兩個石寨有關的記載:1923年,以梁淑智、梁淑謀、梁淑訓為首,大街以東梁氏各家以及趙、鄭、徐、楊、朱、李等户,為了防匪自衞,修建的東圍子……1924年,以梁淑典、曹富信為首,大街以西齊、崔、翟、張、唐、郭、杜、朱等姓氏,修建的西圍子。趙家莊村的這兩座石寨,距今不到百年,但業已坍塌損毀嚴重。如果石寨是齊長城兵寨,歷經2600多年的風雨剝蝕,恐怕早已蹤跡難尋。因此,淄博南部山區的這數十處石寨,大多數應該是當地百姓為了自保而修建的臨時避難之處。石寨依山勢而建,利用險峻的地勢,周圍修建石牆等防禦性工事,以及可以容納幾十、上百甚至近千人的建築,其間還有水窖、石碾等生活設施。在戰亂降臨之時,周圍村民可以迅速進入石寨,據險而長期堅守從而保全性命。在戰火頻仍的動亂年代,這些石寨,如同“諾亞方舟”一樣,將人們從死亡的陰影中拯救出來。文/圖 記者 王兵
山頂的“諾亞方舟”

淄川區西河鎮道峪村附近一座石寨旁,矗立着許多風力發電機。
山頂的“諾亞方舟”

鹿角山石寨中人工開鑿的蓄水池。
山頂的“諾亞方舟”

博山源泉鎮中皮峪村附近石寨中,一座房頂坍塌的石屋。
山頂的“諾亞方舟”

沂源縣南麻街道趙家莊村附近石寨中,一座石屋的屋頂保存完好。
山頂的“諾亞方舟”

一羣羊從九龍寨中穿過。
山頂的“諾亞方舟”

博山區源泉鎮泉河村附近一座山上兩座石寨相互拱衞。
山頂的“諾亞方舟”

博山源泉鎮東皮峪村附近石寨中的石壁上,不知哪個朝代留下的刻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04 字。

轉載請註明: 山頂的“諾亞方舟” - 楠木軒